...
分享

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余胜泉教授对话赵勇教授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7-05-17



赵勇教授: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基金会杰出教授(Foundatio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已在知名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文章和30多本著作,侧重于全球化和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连续四年被评选为美国最有公众影响力的前10名教育学者之一。

余胜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平台关键技术、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等。

51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和美国堪萨斯大学赵勇教授,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了一场以“未来教师”为主题的高峰学术对话。此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广州市荔湾区的教研员与校长,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百余名人士现场聆听了讲座。另外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200余名观众实时在线观看了在线直播并参与互动。

http://aic-fe.bnu.edu.cn/images/content/2017-05/20170517095551100566.jpg

余胜泉教授(右一),赵勇教授(右二)

http://aic-fe.bnu.edu.cn/images/content/2017-05/20170517095612844666.jpg

余胜泉教授(右一),赵勇教授(右二)

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活在过去。”对于有些教师来说,“互联网+教育”是“天堂”,技术为他们创造出新的教育模式带了无限可能;可对于有些教师来说,“互联网+教育”是“荒漠”,微课、慕课等较为成熟的教学方式也只是听说。身处技术革新越来越快,且越来越深刻影响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时代,教师的工作形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要求教师从面向群体的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为精确了解学生个体情况后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引路人。赵勇教授非常赞同余胜泉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未来的教师不再是剪裁学生个性的“园丁”,而是促进学生各具特色的发展,像“自然保护区”的负责人,教师要注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帮助每个孩子发现他们的天赋与激情,并把天赋、激情与努力转变成对别人有帮助、有价值的事业。同时赵勇教授还认为,教师群体自身必须要多元化,教师要回归到人,而不再是传递知识的机器,教师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教学的本身,而是从多角度助力学生的发展。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余胜泉教授认为人机结合是未来教师工作的新形态,教师应该利用外部的工具或者智能来发展自身智慧,正如目前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北京市通州区利用大数据支持区域性教学改革的试点中,我们力争实现全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建模,学科优势的发现与增强,学习问题的诊断与改进。在减轻教师繁重且重复的工作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比如说用自动批改作业取代部分人工批改作业,通过收集分析个人和群体的大数据实现精准的课堂教学和教育管理。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人工智能教师“小艾”(在研项目)向两位教授提出犀利的问题:人工智能教师会取代人类教师吗?赵勇教授认为:在短期内人工智能肯定取代不了人类,人类的任务是发现问题,而机器是解决问题,机器可以预测普遍性但是无法预测特殊性。余胜泉教授同样认为,科技不会取代老师。但是会用科技的老师可能会取代不会用科技的老师;人工智能不会取代老师,但是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的老师,可能会取代对此一无所知的老师。未来教师将基于大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在线上、线下数据的引导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呈现陪伴、监督、管理、督促相结合的工作形态。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