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助推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新高地建设

——“教师网络研修模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阶段总结会暨新学期启动会成功召开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9-06



——“教师网络研修模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阶段总结会暨新学期启动会成功召开

 

  2018年9月5日下午,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合作开展的“教师网络研修模型的研究与实践”项目阶段总结会暨新学期启动会在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成功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对研究项目进行总体设计及实施指导,通过网络研修的方式,推动大数据支撑下的教与学变革。项目实施以来,通州区教育质量显著提升。会上,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及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领导对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助推北京市城市副中心教育新高地建设取得的成果表达了高度认可和深切感谢,中心主任余胜泉教授获得“通州区基础教育首席指导专家”、“通州区基础教育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会议现场

 

  通州区教委人事科科长李秀娜,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院长李万峰、副院长唐桂春、马耀国、全斌,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研究员崔京菁、张雪玉、各学科助理教研员以及通州区初中各年级和高一、高二全体教研员等60余人参会并深入交流。会议由全斌副院长主持。

  会上,李万峰院长表示,项目实施以来,在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指导和帮助下,通州区从教育改革的“小白鼠”变成教育质量显著提升的“金刚侠”,2018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创新高,中考高分段考生数量在全市16个区中名列第一。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通过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平台智慧学伴,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进行高考选科,为通州基础教育提供了创新性优质服务;希望继续合作,引领通州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院长李万峰对中心表示感谢

 

  余胜泉教授对通州教育取得的进步表示衷心祝贺,很荣幸中心可以参与到提升通州教育质量的历史进程中。通州教育新高地崛起,将有望打破海淀、东城、西城金三角局面,形成新的平行四边形格局。余教授表示,中心将继续发挥优势、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助力通州教育发展,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四点希望:关注技术和教育教学的双向融合;以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为研修目的;研修活动要基于大数据调研,而不是个体经验的表达;高精尖与研修中心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工作人员深入一线,了解教师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中心主任余胜泉对工作推进提出建议

 

  此外,通州区教委人事科科长李秀娜表示通州区教委非常重视此项目,并代表教委感谢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高平台,预祝项目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马耀国副院长指出,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精准聚焦通州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点,目标导向引领教育变革转型升级、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基于大数据分析和诊断切实提升了通州区教育质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斌副院长在致辞中强调用信息化撬动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感谢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对此项目的指导和实施,通过基于问题的网络研修模型研究对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独行快众行远,期待继续与高精尖中心合作,共同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新高地。

  中心方面,项目负责人李晓庆主任进行了“通州区网络研修项目实施路径变革及工作转型”的汇报,并对新学习项目重点工作进行了研讨;张雪玉老师分享了项目大数据分析与启示,用图标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师生使用智慧学伴的情况,介绍了项目实践效果和研究成果;崔京菁博士提出了项目工作新思路及其实施路径,分析了通州区网络研修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参会人员发言

 

  会议尾声,李万峰院长为余胜泉教授颁发“通州区基础教育首席指导专家”证书、李秀娜科长为余教授颁发“通州区基础教育突出贡献专家”证书。大会结束后,紧接着进行了“学科项目推进专项”工作坊,中心各学科助理教研员与通州区初高中各学科教研员进行了新学期项目推进方案规划研讨。

 

  

  李万峰院长、李秀娜科长为余胜泉教授颁发证书

 

  

  各学科教研员对项目推进方案进行研讨

 

  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将继续致力于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助推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新高地建设贡献力量!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