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克抗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終身教授)。何克抗教授長期從事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研究,特別是基於Internet的網路教育應用研究。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我國第一位教育技術學博士生導師;先後出版專著、主編教材等20多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80多篇;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項,國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三等獎兩項,擁有發明專利一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北京市優秀教師;培養博士五十多人,碩士數十人;1995年入選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
主要學術兼職有:全國教育技術學研究會理事長;中國電化教育協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高等師範院校電腦教育指導組組長;教育部現代遠端教育資源建設專家組副組長;高校教育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2001.6至2006.5);ICCE(國際電腦教育應用協會)執行委員;GCCCE(全球華人電腦教育應用學會)常設指導委員會成員;AACE(國際電腦教育促進協會)亞太分會執行委員。
陳年興
陳年興博士任臺灣“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他曾在國際知名期刊、會議和書籍上發表過400多篇學術論文。他在教育與教學國際創新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被評為2010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他是三本書的作者,其中一本為《電子學習理論與實踐》的教科書。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評估電子學習課程表現;線上同步教學; 移動與泛在學習;體現認知與遊戲為主的學習。陳教授為許多國際期刊擔任編輯委員,並作為客座編輯編輯了共15多期國際期刊特刊。他還組織和主持了高級學習技術領域的許多國際會議和研討會。陳教授是 IEEE,ACM 的高級金牌核心成員。他曾擔任 IEEE 技術學習技術委員會主席,也是SSCI主辦的《教育技術與社會》雜誌的編輯。
演講摘要:該演講旨在介紹如何運行有效的反向課程的概念、設計和實現手段。首先確定課程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預先錄製的互動視頻講座和高度互動的學習活動。在傳統的教室裡,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提供單向講座,學生只有有限的機會和環境來學習課程。在反向的教室模型中,學生須在參加面對面或網路面對面的教室之前聽預先錄製的互動視頻講座。這樣教師就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高度互動的學習活動,而不是在教室裡或網路的面對面課堂上進行講座。此外,教師可以採用六個不同的場地,讓學生利用六種類型的教室學習各種活動。這六種類型的教室是實體課堂,非同步網路教室,同步網路教室,移動式教室,社會教室和無所不在的教室。在實施方面,我們將制定一個包含四個階段的系統方法,以説明教師開展有效的課程。目前我們在這四個階段中設計學習內容,引導學習活動,引導具有特定學習困難的學生,並在多個學習空間中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黃龍翔
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學習科學實驗室高級研究科學家、亞太電腦教育應用學會候任主席、聯合國教科文機構國際資料處理聯盟第三技術委員會(教育)的新加坡代表、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主編。大學時期(南洋理工大學電腦工程系)開始從事教育技術研究,至今已愈25年;早年聚焦于人工智慧的教育應用研究,目前的研究方向則為無縫學習、移動學習、電腦輔助語言學習、計算支持合作學習、在職教師專業發展等。他是全球首兩本有關無縫學習的學術論著的主編(《Seamless Learning in the Age of Mobile Connectivity》,由Springer出版)或作者(《語言學習動起來!──無縫與移動語言學習探索》,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他所提出的包含十個面向的“移動輔助無縫學習框架” (“Ten Dimensions of Mobile Seamless Learning”或10D-MSL)是目前無縫學習文獻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框架之一。他所率領的團隊研發的《語飛行雲》無縫華文學習模式目前已融入五所小學的華文正課。他至今已發表超過150篇學術論文(包括35篇SSCI/SCI索引期刊論文),在多個國際研討會摘下共八個最佳/優秀論文獎,並於2015年榮獲APSCE卓越研究者獎。
演講摘要:黃龍翔教授的演講主題是“在‘造夢者’和‘接地氣’之間的教育技術研究──多元取向與互補交融”。教育技術(又稱數位學習、學習科技)作為一個研究與實踐領域,歷經數十年的演進,在踏入21世紀的今天,來自各種背景如技術取向、學習理論取向、教學實踐取向的學者,在從領域中各自精彩,以不同的角度、切入點為教育技術的發展作出各自的貢獻,而呈現百花齊放之勢。在本場演講中,我將為教育技術的各種研究取向進行分類,以TPACK框架為指引,探討、比較這些研究取向的典型研究靈感來源、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並以我的團隊的兩個移動輔助語言學習項目《漢字,拼一拼!》和《語飛行雲》的研究歷程為案例,討論這些不同取向的教育技術學者(以及前線教師和業界),如何達致相互理解,走向互補與交融。
郭紹青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教授。國家發改委互聯網教育資料學習分析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甘肅省數位化教育工程實驗室主任,甘肅省領軍人才,主要從事現代遠端教育、資訊技術與教育、數位媒體資源研發、技術支援的教師專業發展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教育部教育資訊化專家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技術與方法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教育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教育技術及綜合實踐工作委員會委員,獲得國際學術組織電腦促進教學協會(AACE: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in Education)2010年數字公平傑出貢獻獎。
演講摘要:郭紹青教授的演講主題是“網路研修社區中教師能力發展反覆運算模型研究”。分析當前教師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討教師發展的差異性與按需施訓的必要性,從基於案例的情景學習、基於問題的行動學習、基於群體的合作學習、基於經驗的反思學習及教師教學能力發展階段性特徵五個方面分析闡述教師學習的基本特徵;論述資源支持下的自主學習、自組織學習、有組織的學習與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個路徑,針對有組織的學習與實踐這一類型,提出網路混合研修反覆運算模型,並結合研究團隊開發的網路研修平臺(目前為36家培訓機構與甘肅省全體教師培訓提供支撐)與其它項目應用的實證案例對模型進行說明。
朱奇峰
朱奇峰博士1994年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系,2001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子系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資深研究員。是世界知名的人工智慧語音辨識專家,參與過美國國防部DARPA的語音辨識研究,後致力於研究語音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在2007年在美國創立Arivoc公司。回國後,在2010年在中國創立清睿教育集團(NEEQ: 834987)擔任首席科學家和董事長,曾任清華長三角研究員兼職研究員。2016年創立北京勝任力教育研究院。他承擔了中央電教館和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的兩項國家級教育資訊化和學科融合的研究課題。
演講摘要: 2016圍棋人機大戰讓大眾瞭解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人工智能會影響各個行業。另一方面,從2010年中美提出教育信息化革命,2012年中國提出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教育信息化領域也在飛速變化。從硬件採購,到多媒體教學資源普及,到老師錄像或直播,到電子書包、題庫建設等內容電子化,網絡學習空間為教育信息化指出新的方向。現在,教育信息化進入了又一個新的層次—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個性化創新教學服務,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測評,基於人工智能測評的大數據分析報告,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教學活動。結合清睿教育在中國上萬所中小學的實踐歷程,和三個國家級實證研究報告的結果,我們介紹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和英語課堂教學、課後作業、聽說測試的深度融合,和相關技術在全世界的發展水平。
Carolyn Penstein Rosé
Carolyn Rosé博士是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語言技術和人機交互專業的教授。她著重於研究更好地瞭解對話的社交和實際性質,並利用這種理解來構建促進人與人、人與計算機之間對話效果的計算系統。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她訴諸於計算話語分析和文本挖掘、會話媒介和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等方法。她領導的研究小組在200本同行評審的出版物上均有成果的發表,研究領域具有高度跨學科性,包括語言技術、學習科學、認知科學、教育技術和人機交互。這些研究代表了領域內的頂級水平,其中在3個領域獲獎或被提名。她曾任國際學習科學學會主席,也是人工智能教育學會執行委員會成員。曾多次擔任國際會議、研討會和座談會的項目聯席主席。她目前任《計算機支持性協作學習國際期刊》執行編輯,《IEEE學習技術交流》副主編。
演讲摘要: 社會互動文本形式的計算模型揭示了學生對彼此的態度以及對他們在環境中的經驗的層次。這些見解幫助我們理解在線課程中的消耗和學習模式,並告知我們如何設計干預措施來改進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s)的數據證實,會話互動和會話保留、團隊項目質量和在該環境中學習之間存在關聯。這些見解介紹了團隊式MOOCs中能夠改進成果的干預措施。本次演講的主題是研究有技術支持的團隊項目在大型在線課程中持續進行的社會互動。特別的是,我們提出一種程序來有效地改進用於開始團隊學習的選擇和啓動過程,這種程序被我們稱為慎重考慮後的團隊形成步驟。檢驗研究的結果表明,通過該程序形成的項目團隊在完成協作性的知識整合任務時更加成功。來自真實MOOCs的兩次部署研究的數據與這些研究結果一致,並證明瞭這一範式有望影響現實世界。在線小組學習的新前景也將被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