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六】新模式&新方法主题研讨成功开展

北师大课题组徐涛老师主持开场,本场主题是“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式与方法。首先,徐涛老师简单介绍了在场的北师大课题组成员。接着开展了热身活动,让听众熟悉身边的人,继而让大家加入微信群,方便交流共享资源。最后,徐涛老师简要介绍了“互联网+”时代背景,未来需要的工作类型是创造性工作。全面发展的人是自主发展的人、社会参与的人以及具有文化基础的人。

  

  徐涛老师主持

广州市荔湾区龙溪小学的陈智文老师分享的题目是《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的介绍与应用》。在介绍moodle平台和翻转课堂的应用之前,陈智文老师介绍了目前的教学观,包括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由学生主动构建,在学习过程不断发生同化与顺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比传统角色更加主动。对应于这些观点,建构主义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符合人们认知世界的规律,因此,教师需要提供及时反馈。

  

  陈智文老师分享

接下来,陈智文老师分享的是moodle平台和翻转课堂。Moodle平台的基本功能包括课程的选择、辅助功能区、添加课程、添加账户、任务栏、上传学习资源、添加学习活动。陈智文老师利用moodle平台做了一个教学对比。教学结果是实验班得分96.12,传统班得分93.31。测量元认知能力的结果是实验班元认知能力82.5%,传统班元认知能力51.22%。moodle平台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海量案例,合作平台和个性化学习体验。翻转课堂分为课中翻转、课内翻转、课后翻转。翻转能让课堂更有弹性。

最后,陈智文老师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思考。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这种模式不适用于传统学科中的所有内容,更适用于实验探究课型,比如综合实践课。

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实验小学的李嘉晖老师分享的题目是《基于moodle的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模式》。分享者指出不同学生的层次不同,学习需求也不同。他将学生分为学习速度快、中等、慢三类。针对具有不同学习速度的学生,分享者提出了三种教学模式,对应三种教学流程。教学利用moodle平台和微课,利用到的平台功能有制作电子书、测验、讨论组。微课的优势在于能够辅助学生学习,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进行学习。

  

  李嘉晖老师分享

对于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利用moodle和微课来完成基本任务。对于学习速度中等的学生,学生需要完成基础任务,然后老师会进行重点讲解与反馈。对于学习慢的学生,学生在做基础任务时接受教师辅导,然后进行巩固拓展。

李嘉晖老师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探索,认为基于moodle的小学英语复习课教学模式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彰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等效果。

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程鑫老师分享的题目是《混合式理念下项目式学习案例分享》。程鑫老师先是介绍了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念和项目式学习的六大环节。然后分享了一个项目式学习的案例。

  

  程鑫老师分享

这个项目式学习的案例的驱动问题是“如何为学校设计一个人均3000元的游学项目?”情境设置为初一年级同学的暑期游学活动。将驱动问题进行分解,可以得到若干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可以制作学习清单。经过分解,这个项目式学习包括设计调查方案、商议游学目的地、探究游学需要携带的行李物品、游学路线规划。各个部分对应有学生的阶段作品,分别是游学意向调查报告、游学目的地推荐展示资料、行李携带及收纳参考表、游学活动行程规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多元评价、多样化的资源与工具支持。

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的蔡晓文老师分享的题目是《VR与音乐教学案例分享》。在当前分享中,有两个教学案例。其一是有关敦煌壁画的教学。老师让一个学生戴着VR设备,使用VR软件“敦煌”。戴上设备的学生可以看见虚拟的敦煌壁画,其他同学可以看实时传输到屏幕上的画面。当学生看到感兴趣的画作或听到教师的指令,利用手持设备点击画作,便可看见画中人“活”了过来,舞之蹈之,如梦如幻。这些场景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体验到了艺术殿堂敦煌的美妙与灿烂。

  

  蔡晓文老师分享

其二是有关绘画的教学。老师引导孩子们用Brush VR绘画软件进行创作。利用VR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肢体伸展构建美妙的立体视觉画面,激发学生的感官和身体意识,使他们感知和体验艺术。

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徐涛老师分享的题目是《数字故事与英语教学案例分享》。分享的案例是读写结合的阅读素养课。教学环节包括导入、读前活动、读中活动、读后活动、两两对话、写作及作业。

  

  徐涛老师分享

在课前准备中进行数字故事和美摄APP的培训,让学生学会通过数字故事进行学习以及在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中形成科学精神和发展创新思维。导入环节,利用学生制作的数字故事导入,让学生评价数字故事并用概念图画出故事的要素,实现对学生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读前活动环节,教师利用数字故事引出问题,学生通过观看数字故事寻找答案并回答问题,实现培养学生学会借助信息技术自主获取资源、自我控制学习步调的学习方式。在读中阅读环节,教师给出阅读任务,学生完成听读任务后填写概念图,达到对学生听说、读的训练。在两两对话环节,通过概念图支架,描述过去事情,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及学会用概念图辅助学习;启发思维等创新意识。在写作环节,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后,将作品制作成数字故事。

最后徐涛老师总结了这个案例的优点及深入点。通过数字故事制作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学习文化,树立科学的批评精神。借助思维导图组织和助记的作用训练复述文章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资源,增大课堂容量,提供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数字故事适合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可用于多种学科教学,并能够沟通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环境。

  

  主持人和各位老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