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骨干教师辐射试点区 助力全市教育公平——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研修工作推进会顺利举行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融合应用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2-11-24



  为进一步深化教师研修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推进互联网+开放型教师教育,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在线服务,促进我市中小学教师研修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对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研修整体工作进行阶段交流与总结。

  11月18日下午,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研修(以下简称“开放研修”)工作推进会顺利举行。市教委人事处、市教师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以及全市18区开放研修协调小组(区教委人事科、教师研修机构师训或继教办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及具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了开放研修工作推进会,就本学期的实施情况和相关区域推进项目的主要做法和特色亮点进行分享讨论。

  会议由北京市教师发展中心基础教育教师(含干部)发展部干部苑薇主持。

 

   

  图1 苑薇主持会议

 

  中心融合应用实验室主任陈玲介绍了开放研修项目的实施情况。本学期共有174名指导教师和4078名学员老师参与开放研修,与上学期对比来看参与率有所下降。但开放研修项目取得的成果不容忽视,汇聚全市大量优质教育教研资源,拓展了教师理论、知识视野,解决了试点区学员教师个性化问题,立足于学员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的研修服务,促进了学员教师深度反思和行为转变,促进了学员教师在线研修自我效能感及TPACK能力的提升。为了进一步实现全市优质研修资源的在线流转和汇聚,促进全市中小学教师研修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下一步项目组会明确需求提升供需匹配度,线上线下相结合,借助研修开放资源助力区域教师队伍建设,以数据为抓手,加强市区校三级联动,持续开展培训指导服务,挖掘典型案例,宣传和引导研修新形态探索的典型示范。

 

   

  图2 陈玲主任介绍了开放研修项目的实施情况

 

  东城区教委人事科孙书刚、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师训部肖月、延庆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赵方红作为区域代表介绍了本区开放研修项目工作推进情况。各区表示从政策引领,高位推动的角度全面落实指导教师和学员教师的参与,并将加强宣传,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典型,将开放研修与本区教研工作相结合,提高研修实效性。

 

   

  图3 孙书刚交流工作推进情况

 

   

  图4 肖月交流工作推进情况

 

   

  图5 赵方红交流工作推进情况

 

  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对开放研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他表示,骨干教师可以通过开放研修项目带领年轻教师和远郊区老师成长,骨干教师不仅仅具有在学校服务的属性,还有为全市教师提供服务的属性。因此,开放研修项目中的指导教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站在全市的角度,把优秀教师的影响力辐射到全市。

  从试点区示范的角度来说,管理者要充分动员和鼓励学员教师,抓住机会,增强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线上与特级教师请教,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问题,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带有情感交流和温度交流的优质服务,这是非常宝贵的机会。

  未来平台将着重增加引领性课程,如教师教育、时政热点等;进一步增加示范课的形态,优秀教师把示范课开放出来,年轻教师观摩;同时要继续提高平台推荐的精准性,使个性化服务更加有针对性。

 

   

  图6 余胜泉主任总结发言

 

  最后,教委人事处副处长崔亚超部署本学期下一阶段工作。他首先总结和肯定了东城区、通州区和延庆区的管理经验,然后表示推动开放研修试点项目的初心是搭建平台,让全市普通教师跨区与名师交流学习,对各区提出三点要求和建议。

  珍惜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线上跨区交流机会,宣传到中小学,抓好校长,利用来之不易的机会。加强宣传到各校各指导教师,鼓励教师根据自身实际特长积极尝试一次,建议各区树立典型。深入挖掘数据,与教学研修等联动形成合力,将开放研修融入到本区教研培训工作中,将开放辅导学生各学科高频问题点与开放研修工作相结合。

  他指出,由于开放研修项目是试点,需要大家共同帮助提升,希望各区总结经验,促进项目进一步改进。

 

   

  图7 崔亚超副处长部署本学期下一阶段工作

 

  开放研修项目丰富了研修新生态,探索基于网络的跨区域研修的创新模式,拓展了教师的理论和知识,推进了试点区学员教师个性化问题的解决,立足于学员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促进他们深度反思和行为转变。希望开放研修项目能带给学员教师实实在在的收获。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