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团队莅临考察 就未来教师的角色转变进行深入了解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12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的不光是教育模式的变革,更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未来教师具体将衍生出哪些角色,是中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重点关注的领域。正是如此,中心于2018年1月11日,接洽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团队的来访。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团队
    此次会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巡视员刘建同、唐筠、赵建军,发展处处长王薇等14名教育部干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融合应用实验室主任陈玲博士、学习科学实验室主任李葆萍博士、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博士、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陈鹏鹤博士等代表出席。
中心团队
    会议期间,一系列的产品演示,让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团队了解了当前中心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中,学科教育实验室毕琳曼老师为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团队展示了智慧钢琴,指出结合人工智能的钢琴是集教师与钢琴于一体的智慧钢琴,在有效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并生成分析报告的同时,可以获得优秀在线教师的远程指导。行政办公室冀林林老师以教师端为例,演示了“智慧学伴”、“好双师”等平台,着重指出了中心研发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有助于实现教师工作效率的提升、教师智力资源的在线流转。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陈鹏鹤博士将人工智能导师的雏形“机器人智慧学伴”展示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团队面前,指出,人工智能在实现陪伴、督促、管理学生学习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接着,融合应用实验室主任陈玲老师为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团队展示了中心研发的听课大师、备课大师、学习元,并指出,未来教师的听备课方式将实现变革,人工智能有助于未来教师以网络教研的模式,实现更精准的教研。学习科学实验室主任李葆萍老师模拟演示了问题解决能力测评(PSAA),通过网络平台测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议现场
    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作“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主题报告,余教授从人工智能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三大学派及其代表案例谈起,指出“不高估,也不低看”是我们应对人工智能的应有之态,并强调,人工智能教师可实现:可自动出题和自动批阅作业的助教、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反馈的分析师、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素质提升教练、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体质健康监测与提升的保健医生、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个性化智能教学的指导顾问、学生个性化问题解决的智能导师、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涯规划师、精准教研中的互助同伴、个性化学习内容的生成与汇聚的智能代理、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助手等十二个角色。
双方团队合影
     听取中心产品展示与报告之后,双方就未来教师的角色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团队就AI概念的持续时间、人与机器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讲、练、考、测等方面局部替代教师图景的实现时间、未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未来教师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积极向中心团队提问。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一一作答,其强调,人工智能改变了教师的工作形态,未来教师的角色将向督促、检查、陪伴学习的辅导作用上倾斜,并且,未来教师将强化育人功能,成为教育管理学生过程的引领者、组织者。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代表教育学部对此次会议大力支持,并就中心所做工作予以肯定,其表明,北京师范大学一定做好教育领域的排头兵,时刻走在教育前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最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巡视员刘建同总结陈辞,代表教育工作者对中心表示感谢,期望中心团队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握好人工智能迁移教育的大前提,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上取得更好地发展。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