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小学课题︱互联网+科技教育创新应用 助力小学阶段核心素养培养——北师大高精尖中心组织巴蜀小学“基于大数据的小学核心素养发展研究”课题开题答辩

  为积极响应“十四五”时期教育新政策,释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重点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关注学生在不同学龄段核心素养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协同重庆市巴蜀小学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小学核心素养发展研究”课题项目合作。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基础性、过程性、结果性数据,致力于开展常态化的质量监测和研究,为精准教学提供评测工具和有效资源,进一步深化高精尖中心研究成果,以互联网+的思路助力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巴蜀小学在校师生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业务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2021年9月14日下午,北师大高精尖中心联合重庆市巴蜀小学组织了“基于大数据的小学核心素养发展研究”课题开题答辩会,四个学科教育类别课题研究团队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的学科顺序依次开启答辩,巴蜀小学校长马宏、副校长李永强、巴蜀园执行校长令狐林作为课题组支撑团队为答辩老师们提供了有力的后备支持。北师大高精尖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学科教育实验室主任崔京菁,学科教育实验项目主管张雪玉联袂出席,作为此次开题答辩的评审专家组为研究组老师的答辩汇报进行开题指导。

 

     

  图1 课题线上开题答辩开始

  

  会议开头,巴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发展组丁小彦在汇报中提出,要以学生终身幸福作为语文课程设计的重要考量标准。

 

  

  图2 巴蜀小学语文学科老师开题汇报

  

  巴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研究发展组罗小玲在汇报中指出,课题研究任务重点与难点在于聚焦学生数学学科能力以及核心素养表现的测评。

 

  

  图3 巴蜀小学数学学科老师开题汇报

  

  巴蜀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研究发展组陈怡提出英语学科小学阶段研究创新点在于以相对完善的小学英语学习属性标注机制为基础,进一步开发数字化资源;同时以“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为指导思路,研发系统的小学英语学科数字化资源,摒除了传统教学碎片化、零散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主题意义的整体理解、培养综合辩证表达的能力。

 

  

  图4 巴蜀小学英语学科老师开题汇报

 

  最后,巴蜀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研究发展组冉春燕在答辩汇报中展示了科学学科的研究目标,规划了大概念统整下小学科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系统研发。

 

  

  图5 巴蜀小学科学学科老师开题汇报

 

  专家组在该次答辩前已提前对每个课题申报书进行了深入了解,答辩中通过每个学科依次指导提问的形式,帮助老师们把控课题方向,提供专业的建议和引领。

 

  

  图6 线上会议高精尖中心李晓庆、崔京菁、张雪玉开题指导

  

  高精尖中心李晓庆充分肯定了巴蜀小学四个学科课题研究组的科研能力,认为其彰显了小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化思路和学科特色。同时希望四个学科的课题成果能够达成一致性要求,每项研究的周期能够产出更加具体的落位时间表设计;研究工作项目牵头、理论提炼、实践操作等不同方面能够进一步细化分工。

  崔京菁在指导点评中肯定了巴蜀小学课题申报书的逻辑严谨性以及维度全面性,充分体现了教研组各位研究老师的科研功底,同时给出了相应指导意见:子课题申报题目名称能够进一步细化,聚焦选题内容;研究子课题设置的立足点需要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目标,完成进一步落地性的优化。

  张雪玉通过ppt展示了高精尖中心智慧学伴平台的应用功能及相关课题实施规划,为巴蜀小学课题研究组协同高精尖中心后续推进小学阶段互联网+教育进一步指明了合作研究重点。

 

  

  图7 高精尖中心张雪玉介绍展示智慧学伴功能

  

  最后,巴蜀小学校领导结合课题研究组的汇报成果与专家组的指导建议进行总结性反馈,充分肯定了专家组意见对于后续课题研究的引领启示作用,同时指出研究项目应以教育实践中的痛点难点为出发点,期待看到进一步落地化、具体化的研究成果,清晰化梳理的研究价值。

 

       

  图8 巴蜀小学校领导针对本次开题答辩总结反馈

  

  本次课题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关注要点,以高精尖中心大数据平台为科技支撑,旨在创新教育业态,推进新型信息化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促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个人全面发。通过本次答辩,重庆市巴蜀小学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对于课题的研究目标更加明确,课题研究的内容思考更加深入,课题研究的实现途径也更加清晰。

  依托于高精尖中心信息技术在课程实践中的深层次整合理论、教学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学术优势以及创新产品和技术优势,以巴蜀小学丰富的教育教学大数据为研究支撑,相信本次课题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将为未来全国各地区域和学校开展推进互联网教育+创新应用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引领和先进的技术支撑。

  

 

  供稿:学科教育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