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全国五省小学科学跨省教研暨国家重大课题示范应用及乡村振兴帮扶专题活动开展

文章来源:学科教育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5-07-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关键支撑,肩负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培育乡村建设人才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探索智能互联环境下农村教师教研新模式,在国家重点课题《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帮扶甘肃三县专项课题》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智能评测与教学精准辅助技术研究课题》的联合支持下,项目组依托国家示范平台,开展智能化教师教学能力评测与精准辅助示范应用,旨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探索新型教育教研模式,助力乡村教育全面发展。

为推动示范平台的深度应用与实效转化,2025年7月3日,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携手西藏那曲市小学、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甘肃会宁县教育局、永靖县教育局、靖远县教育局,共同举办“北京-陕西-甘肃-西藏-广东五省小学科学跨省教研活动——暨国家重大课题示范应用及乡村振兴帮扶专题活动”。活动依托国家示范平台,以小学科学学科为例,构建“高校专家引领、区域教研支撑、校本实践创新”的协同教研模式,凝练智能技术赋能的典型教学案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深度融通共享。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李卓雅主持,邀请了陕西师范大学张文兰教授担任点评与指导专家,各地区示范学校的一线教师代表和课题团队全程参与。


图1 线上会议开幕


一、云端课堂分享:示范平台赋能小学科学课程教学

西藏那曲市的嘎桑曲吉老师以“会变的影子”为课堂主题内容,呈现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课前,老师依托示范平台优质课例资源在线完成教学设计,并将试讲视频上传至平台进行磨课分析,通过示范平台报告学习到小学科学中增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探究活动。嘎桑曲吉老师参考示范平台报告,立足小学科学的课程特点,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影子为教学切入点导入本课教学,课堂中借助小组合作、趣味实验等形式,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探究活动,学生踊跃提问研讨,充分彰显了示范平台对教师的帮助。


图2 西藏那曲市小学噶桑曲吉老师《会变的影子》课堂


二、在线研讨交流:人工智能赋能小学科学课程跨省联研

甘肃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的牟克来老师,紧扣小学科学四大核心素养,阐述AI在激发学生兴趣与助力教师教研中的显著优势,分享其赋能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经验;永靖县太极镇大川中心小学的党奉娜老师聚焦教学资源与形式的丰富性,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探讨了AI在教学中的应用;靖远县西关小学的王兰芳老师围绕依托科技部示范平台开展在线备课、协同教研的实践经历,分享了学习心得与经验感悟。

随后的交流点评环节,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杜莹老师从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出发,立足学生自身素养发展,对课堂教学进行专业、深入的点评,高新区实验小学的黄迪老师以“新引擎,助力思维新课堂”为主题,通过列举《沙漠里的植物》《月球》等课程的教学应用案例,系统阐述AR、VR技术在激活课堂思维、赋能科学教育中的作用,为新时代小学科学教学的变革发展提供新思路。

为更好帮助各示范区教师了解平台示范应用的开展模式形式,华南师范大学黄灿博士结合示范平台,梳理出三条示范应用模式路径,推动平台智能技术与农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图3 西安高新区小学黄迪老师交流分享


图4 华南师范大学黄灿博士分享三种模式


三、专家点评指导:AI赋能科学教学,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的张文兰教授立足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发言。她肯定了课程亮点并提出表扬,又结合新课程改革现状对小学科学课程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张教授从内容深度、学生自主空间拓展、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课程改进方向,并聚焦新课程要求与核心素养培育,强调需将知识学习融入真实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知识获取的体验过程与思维发展,并提出“技术赋能要以教育为本”的核心理念,为教师后续依托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实践指明方向。


图5 陕西师范大学张文兰教授点评指导


四、 总结展望:深化技术赋能,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活动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李晓庆主任对本次活动做出总结,指出西部地区科学教育面临师资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数字化水平低等问题。基于此课题组开展基于国家示范平台的跨省教研,通过公开课、专题分享等形式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农村地区科学教育均衡发展。李晓庆主任还表达了对与会各示范区师范学校教师的期待,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后续教研活动,加入专项交流群和教研社区,持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动力,助力农村教师实现智能化转型,共同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进步。


图6 北京师范大学李晓庆主任总结发言


本次活动的开展,标志着基于国家示范平台的应用模式逐渐成熟,农村教师正逐步结合机器智能,探索形成精准辅助的方法和场景。教师借助平台,可以实现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教学能力评测,实现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精准画像,在此基础上,项目依据示范应用平台能够实现对农村网络联校场景理解与教师多维度教学能力的评测,从备课、资源、教学方案等方面提供了可以直接嵌入实际教学过程的机器智能,形成集成了平台+协同教学模式+教学指导的解决方案,对教师进行精准辅助,全面提升了农村地区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未来,课题组将继续深化场景研究,探索更多新科技支撑下的创新示范应用场景,助力农村教师稳步专业发展。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