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10-20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双向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值此“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历时已满廿年之际,2020年10月17日-18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在线召开“扎根实践的教育信息化理论创新”主题研讨会,旨在回顾二十年里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及其团队扎根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学实践研究经历,并由此形成的丰富的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成果,展望未来教育信息化理论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之路。
此次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大中小学、科研机构等不同组织主体的嘉宾代表,从不同维度诠释“中国特色创新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畅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的专业引领、理论深耕、社会价值,回顾二十载扎根课堂的“跨越岁月、峥嵘路途”,展望新时代“扎根一线、技术融合”的理念传承、模式传承、发展传承、学科传承和实践传承。来自北京、河北、天津、新疆、甘肃、贵州、广东、深圳、安徽等10多个省市的试验区课题负责人代表和教师代表线上参会。北京师范大学吴娟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张文兰教授等主持年会活动。北京师范大学官博、百家号,央广网教育,腾讯课堂实时直播,播放总量达360余万人次,观看人次达78万,广受社会各界关注。
图1 吴娟副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仪式:扎根一线的教育研究经得住社会实践的检验
中央电教馆副馆长韩骏高度肯定了跨越式项目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成果,并对坚守教育技术创新实践的何教授及其团队表示敬佩。他认为,跨越式项目历经20年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自主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并在全球出版,对我国乃至全球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他强调,项目基于我国教育教学发展实情,扎根一线,深耕课堂实践,通过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深入应用,从根本上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助力了农村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探索了利用教育信息实践促进教育发展的模式,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数字教育资源和以互联网为媒介人与人之间的资源连接和共享,促进了中国教育均衡、公平发展。他期待,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收关之年,以跨越式发展项目为标杆,直面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问题、困难、挑战,发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区域、学校等社会各方力量,团结协作,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梦贡献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力量。
图2 韩骏副馆长开幕式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感谢社会各界对何先生事业的大力支持。他指出,扎根课堂实践,注重理论创新,笔耕不辍、勤奋执着的教育行者是何先生的真实写照,是学生们和一线教师学习的榜样。他强调,何先生秉持的扎根实践的精神与新时代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宗旨一脉相承,唯有接中国地气的教育试验项目,才能培养出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根基,又能够解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创新性人才。
图3 余胜泉教授开幕式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表达了对何先生及其团队的敬意、祝贺和期待。他表示,对何先生及其团队深耕课堂解决实际问题,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精神表示敬意;对团队20年在课堂上的实践成果、在学术上的理论建树表示祝贺;期待在科技赋能教育的新时代跨越式团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图 4 杨银付秘书长开幕式致辞
专业引领:大力推行土生土长的教育信息化创新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作“中国特色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报告。他指出,跨越式项目的持续探索,逐步形成语文“2-1-1”模式和英语“1-1-1”模式。10个研究团队,历经近30年探索,中国特色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逐步在实践中扎根生长,它的宏伟目标是要把我国广大青年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三方面素质的创新人才,它的基本内容是由创造性思维理论、新型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新型“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这“4+2”六大理论是来支撑的。他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领域,中国特色的创新理论与实践在逐步引领全球。他期待,大力倡导、宣传和推广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接中国地气的“中国特色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图5 何克抗先生作报告
原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王珠珠从教育技术研究历史、跨越式教学的发展特点和教育技术未来发展三个方面作“深入教学一线的教育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的主题报告。她认为,跨越式项目是中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内一张亮丽的名片,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从宏观视角、问题导向、深入课堂、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五个方面对何克抗先生的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和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进行述评。她强调,“具有理论创新,根植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把深入学校指导教学作为持续性工作;把团队发展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是何先生研究的鲜明特点。何先生的研究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研究,是立足中国大地,改变基础教育学校面貌的研究,是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研究。
图6 王珠珠馆长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教授作“教育社会实验下的教育创新研究——兼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的社会意义”主题报告。他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是走向教育创新。他对何先生的研究表达了高度敬佩和感恩之情。他认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从中观尺度上考察是一种典型的教育社会实验研究,形成了与教育快节奏变革期相适应的学校教学实践与高校学术研究双向互动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处理了:社会现象中的现实问题和理论课题,教育问题的解释与学术成果的发表,实践的成效证据与学术的立论依据,教学的既有逻辑与教育的变革特征,团队的学术定力和学者个体的坚毅等四方面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启示。
图7 黄荣怀教授作报告
图8 张文兰教授主持年会“理论深耕”环节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作“建构主义理论与建构性教学”的主题报告,回顾了何克抗先生关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历程以及智能时代的建构主义理论对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指导作用。何克抗先生是国内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最为深入的学者之一,该理论研究分为引进、介绍、反思、发展,四个阶段,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得益于他将建构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教育的实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并成功地推动了教学实践运用,让建构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上赋予了新的内涵。面对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新型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建构性教学,是转变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转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使得我们关注“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实现和基本活动经验)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图9 余胜泉教授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吴娟副教授作“创造性思维理论”的主题报告。她重点分享了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核心要素与培养。她谈到,创造性思维理论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性理论。何先生提出创新人才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且能够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具备为科技事业献身的精神的人。创造性思维本质是人类大脑产生“灵感”或“顿悟”的心理加工过程,是由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纵横思维这六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倡议在现实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图10 吴娟副教授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马宁副教授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的主题报告。她以时间线的方式梳理了何先生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发展。她提出,该理论基于中国教育实际问题,批判继承目前西方理论,继而实现理论创新,并持续得到实践检验,跨越式项目成为“中国式翻转课堂”范本。她认为,该理论系统地构建中国特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体系,揭示了整合的目标、内涵、方法,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撑,为教育信息化实践提供了解决方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图11 马宁副教授作报告
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林君芬以自身作为学生、参与者、教育技术工作者三种身份分享何先生的“新型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该理论更强调学习路径、任务与活动、学习问题的设计,以及学习情境、资源、工具和支架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强调高阶思维培养。在实践过中,该理论让其对课程实施的整体思维上发生改变:观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在工作中,作为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者,该理论启示要素驱动转向系统创新,推动基础教育新生态及全生态链闭环设计;作为教改和课程项目推动者,强调素养导向、综合学习、全生态链闭环学习,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改革。
图12 林君芬副院长作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孙众教授作“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的主题报告。她谈到2000年左右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信息技术为全球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世界各国关注重大课题是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有效应用实现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大幅度提升。何先生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是在批判并继承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参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实践经验,创造出来的有关母语教学的全新理论。该理论对于信息化环境下实现母语教学在质量方面的大幅提升(即跨越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与作用。她认为,何先生团队的跨越式是扎根实践20年的研究,是有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创新理论的研究,是写在中国大地上体现中国学者文化自信的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构筑中国梦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她呼唤并渴求更多扎根实践的教育信息化实践。
图13 孙众教授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陈玲副教授作“语觉论”的主题报告。她分享了何先生关于“语觉论”的核心观点及该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语觉是人类的第六种感知觉;语觉功能具有先天性和生长发育关键期;“以语言运用为中心”是儿童快速学习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语觉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改革,首先要贯彻以语言应用为中心指导原则,强调可理解的、大量丰富的、孩子们感兴趣的听说语境的输入;第二,开发类型丰富的听读资源;第三,要通过跟一线老师的合作开展创新教学设计。跨越式项目二十年的可持续发展也验证了改革的成果经得住实践检验,而这也正是语觉论最大的社会价值。她敬佩何先生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围绕教学实践去出发,以重大教育实践问题驱动开展理论探索和创新。她感恩何先生的教诲:教育研究主阵地是扎根一线课堂,要做顶天立地的教育行者,理论的创新要解决真实的教育实践问题。
图14 陈玲副教授作报告
扎根实践:二十年的跨越岁月凝聚跨越人的教育行者精神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跨越之路二十载,跨越之校百余所,跨越之师千千名。“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年的扎根实践、技术融合,经历了几个阶段:聚力克艰辟开篇,理论实践谋发展,完善延伸落深度,继往开来寄展望,终将星火燎原。
北京师范大学马宁副教授主持跨越式项目开篇沙龙活动,探讨“聚力·克艰”阶段的困难挑战与社会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张文兰教授谈到,2000年教师教学观念的难以改变,资源的选择、整理和开发,跨越式目标较高导致一线教师的抗拒,网络环境下的课堂管理,区域层面不同角色教育观念差异等都是跨越式项目开展的难题。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跨越式项目迎难而上,也产生了一批追随二十年的一线教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实验小学范巧凌老师和陈冰娜老师,深圳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创新部副部长石义琦便是这样的代表。他们分享了对何先生的印象和自己的成长足迹。范巧凌和陈冰娜两位老师感恩在最美的年华遇到何先生的团队引领他们一路成长。石义琦副部长认为,何先生团队的理论为一线老师的课堂改革提供了系统性思考,常态化的指导也搭建了一线课堂与专业理论的桥梁支架,正是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让他追随了项目二十年。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林君芬认为,项目本身的社会意义在于研究教育的真问题,它以实验导向、学科导向、问题解决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培养为驱动坚持了二十年彰显了生命力,而这也正是一线教师、领导感受到了项目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成长发展价值。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军副教授认为项目的社会价值在于它实现了项目专家团队的理论引领、项目指导团队资源研发、一线老师的落地应用等不同角色有机协同,推动了不同层面的复合型人才梯队的培养。首都师范大学孙众教授谈到项目实现了大学——试验区——学校,校本区域;硕博士——一线老师等不同的联结共同体,实现了更广域范围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后,马宁副教授总结到,项目从艰难中生根发芽,除了项目自身社会价值外,也感念何先生忧国忧民的教育情怀。他在2000年开展项目,这在全球视野中都是具有先进意识和先进方向的,他从教育问题出发,凝聚学校、政府、社会各方力量推动支持,心系着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图15 “跨越式项目的开篇”沙龙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陈玲副教授主持跨越式项目发展沙龙活动,探讨理论与实践阶段的感悟:信仰与感恩。北京教育学院副研究员梁文鑫谈到,跨越式项目随着在乡村地区慢慢的生根发芽,成为当地教育的亮丽名片,在网络环境下和非网络环境下学生词汇量和阅读能力大幅提高,当时中小学校长惊喜的眼神让其至今难忘。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考察后,并将项目引入新加坡印证了项目的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副编审毕海滨认为,坚定的教育信念、严谨的学术态度、明确的研究思路、持续更新迭代的方案,这是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特点。中央电化教育馆研究员赵兴龙分享了与何先生一同去偏远乡村开展课题指导的经历,何先生盘山路上依然在指导学生。他感恩何先生对弟子的关爱,也感动何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何先生奋进和创新的精神指引学生不断前行,而这种信仰与感动也带给了偏远乡村的一线老师。
广州荔湾区汇龙小学苏洁珍老师谈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再到积极推广,从自身技能学习到带动学生探索技能应用,这是她接受项目的心路历程。北京市昌平区信息中心主任杨剑英敬仰何先生是“小课堂里的大教授”和扎根课堂的实践精神。正是这种躬行实践、教育行者的信仰精神,指引她在落实项目中克服各方矛盾与困难。河北省承德丰宁第一小学肖云东老师谈到农村区域语言的氛围比较弱,项目改变了教师们的观念,改变了课堂的结构,让师生获得了切实的成长,这人扎根乡村的教师们非常感恩;同时指导团队兢兢业业的精神也让农村教师非常感动。
图16 “跨越式项目的发展”沙龙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主任李晓庆主持跨越式项目深入阶段沙龙活动,探讨完善延申阶段的感悟:奉献与热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乔爱玲副教授认为何先生“扎根实践,聚焦难题,严谨治学”的精神,指引着整个指导团队,“白天听课,晚上总结”的经历是家常便饭,这种为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让自己终身受益。天津外国语大学王济军教授分享自己在何先生的带领下深入边疆贫困山区的课题指导经历,受自然、经济、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边疆的教育更为艰苦、艰难。如此,唯有大爱与大情怀,才能扎根在边疆的课堂里。这种热爱与奉献的精神、无畏艰苦的韧劲儿鼓舞着跨越式团队、感染着一线教师,让跨越式在边陲生根发芽。广西师范大学袁磊教授谈到何先生执着的精神是自己敬仰并一直追随的,这也是跨越式项目团队持续到现在的重要精神,希望将执着进行到底,跨越式项目一直存在。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习科学实验室副主任崔京菁表示在跨越式大家庭里感受到了团队的奉献,感谢团队的帮助,感恩团队给予的成长平台与锻炼机会。
新疆兵团华山中学邱成国校长肯定了跨越式课题对西域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尤其是本校教育教学效果。跨越式的理论走在前沿,跨越式项目让华山中学尝到了甜头,华山教育走在全兵团的前列,感谢跨越式团队的奉献。黑龙江兰西县崇文学校张梦鸿校长谈到跨越式项目坚持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带领学校加入课题后,带领一批教师的成长,获取了优势资源,引入了人工智能课程,获得全国智能学校的荣誉,跨越式项目也让崇文学校拥有了自己亮丽名片。河北省涿鹿教育局许世民副局长肯定了跨越式对涿鹿实验校教师,尤其是特岗青年教师的快速提升,并分享了课题推进的做法:各层级足够的重视,硬件的保障,教研制度的完善,本土骨干的培养,品牌学校的塑造等这些都推动了跨越式项目在河北涿鹿深入发展。
图17 “跨越式项目的深入”沙龙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吴娟副教授主持了跨越式项目的展望阶段沙龙活动,探讨继往开来阶段的感悟:传承与创新。从语文学科的传承上,天津市英华国际学校李佳奕老师以新加入项目身份分享了收获,观念从困惑到惊喜,教学从探索到突破,备课从单一到协同,同时得到北师大课题组常态化指导与资源等借力优势,既减轻负担又促进专业成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区域应用主管李梦谈到语文经过二十年的传承,已经从单学科阅读发展到多学科融合的状态,实施路径也实现了创新:单学科教学强调综合能力发展;尝试不同学科的联结;师生共读在内容的广域和深度上拓展;基于特定主题来开展全学科统整式的阅读,形成校本特色。而在通州区开展全科阅读推进上,北京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李颖谈到,“紧抓多学科的融合点,培养阅读素养;建立学科融合机制”是珍贵经验。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商学军主任认为,“建立阅读联动运行机制,搭建基于不同需求的服务支持平台,加强贯通学段、多方协同的专业指导,开展指向学生阅读素养提升、扎根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是通州区的有效实施策略。
在语文学科的发展创新上,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博士后黄云龙展示了“作文自动批改与反馈”的前沿探索,展望了将其应用到跨越式课题的前景,提高项目本身的效率和深度推进。北京联合大学王阿习博士重点分享了技术支持的教研活动,文本分析技术诊断出共识类问题,让听课案例可视化呈现,及时、高效、多维地反馈教师,促进教师成长。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刘庆欢主任分享到,三余阅读智能工具在自主阅读、深度阅读、单元写作等活动发挥了支持作用,促进了师生的教和学,促进了技术支持语文深入学习课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区域应用主管刘婉丽分享了广州试验区课题指导新模态的探索:网络协同备课、精准改进的听评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讨、个性化与群体性教研报告等,这都推进高质量的课题发展,实现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的提升。
图18 “跨越式项目的展望”沙龙活动
技术融合:新时代下跨越式在理论、模式、发展、学科、实践方面的薪火相传
北京师范大学吴娟副教授和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区域应用主管李梦以“互联网+大语文教学”分享跨越式的理念传承。吴娟分享了“互联网+大语文”的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基本内涵以及理论基础,实现及实施成效。吴娟指出,该研究借力未来智慧教学环境或数字阅读技术工具,依托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创新的宗旨和理念,以丰盈数字时代合格公民生命成长为目标,而开展的语文学科或多学科融合的阅读活动与创新实践的教与学,传承了跨越式项目中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理论以及深度阅读与深度学习理论。李梦重点分享了基于三余阅读的全学科阅读教学设计思路与注意事项。李梦强调,学科内知识和能力的落实;学生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以阅读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发展;不同课时之间的衔接,是教师开展活动值得注意的地方。
图19 理念传承:互联网+大语文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马宁副教授以“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分享了跨越式的模式传承。培养创新型复合性人才,推动教育改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路径,而项目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将学科知识和能力应用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和高阶能力的发展。但是,项目式理念和模式大多来自于国外,在此背景下,马宁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基于某一知识点/主题的深入探究、学科内知识的统整与延伸,以及跨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项目式学习方式,并介绍了由中心自主研发的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习系统及“神奇动物在哪里”暑期夏令营,分享了证据导向相关平台和工具。
图 20 模式传承: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玲、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应用实验室副主任郭晓珊、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海梅以“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教研”介绍了跨越式的发展传承。陈玲指出“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教研”有助于透视教学中的真问题,有助于汇聚课堂教学中多模态信息,有助于多维度汇聚、挖掘、建模多维度的教学反馈,有助于教师个性化、精准化学习和提升,有助于教研资源、教研智慧的分享、协同建构和进化,有助于长期持续跟进教研发展轨迹。郭晓珊对智慧教研平台进行了系统展示,借助平台实现了基于学情诊断的精准教学、校本教师个性化问题改进、区域教师主题协同教研。海梅指出,参与研究活动,有助于在第一时间掌握并了解实践互联网+环境下最新的教学、教研理念和模式,促进了教学教学、教研等全方面的成长。
图21 发展传承: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教研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副主任殷乐以“基于大数据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为题分享跨越式的学科传承。殷乐结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研发的智慧学伴平台及其案例,介绍了基于大数据的“评-学-教”一体化路径。李晓庆期待在小学阶段建立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导向的指标体系,指导教学设计活动,落实学科能力培养,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期待大数据在跨越发展评价中发挥作用,核心素养继续在跨越教与学中传承,在跨越基础上延展更多学科。
图22 学科传承:“基于大数据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
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局长扶元泳、甘肃省陇南市骨干教师韩冬花和贵州省骨干教师黄莉作为试验区代表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分享跨越式的实践传承。扶元泳局长讲述了跨越式项目在广州市荔湾区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助力荔湾区获得了“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等辉煌佳绩,认为跨越式实现了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深度融合应用的转变、从传统教研向智慧教研的转变,助推了荔湾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韩冬花分享了她的十年跨越式课题之旅,跨越式教学使得宕昌县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都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一部分老师迅速成长起来,与跨越式事业相同伴的十年,多次公开示范教学,引领宕昌县课题的推进,推动课题区域间的发展。黄莉谈到,实干加自信就是一个坚韧不可摧的团队,在跨越式团队的精准指导下,循序渐进把211模式,精加略模式,形成常态化课堂,实现了学科融合、学部跨越、学科跨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图23 实践传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
闭幕仪式: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再续华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武法提教授进行年会闭幕致辞。他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对年会的圆满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何先生表达崇高的敬意,对与会嘉宾表示深深的谢意。年会的感动与深厚让他深受触动。他感动于何先生坚定的理想信仰,扎根于中小学课堂,把研究做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感动于跨越式旺盛的生命力,感动于坚守跨越式项目的实验校;同时触动于二十年跨越式项目深厚的影响:培养了200余名扎根一线、服务基础教育硕博士人才;推动了大江南北10余区域、百余学校、万名师生的参与试验,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推动了偏远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后,他祝愿跨越式项目持续发展壮大,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再写华章,再续未来二十年的辉煌。
图24 武法提教授闭幕致辞
本次研讨会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搭建高端交流平台,分享中国特色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研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发展路径,共享新技术新工具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描绘新时代智慧教育教研的创新格局,构建富有活力的教育信息生态圈,以信息技术创新融入基础教育来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