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专业引领|北师大物理学科首席专家罗莹教授一行赴广东汕尾开展2020年10月教研指导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11-02



  2020年10月30日至31日,“北京师范大学助力汕尾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初中物理学科教研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汕尾学校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物理学科首席专家罗莹教授携北京市西城区黎红教研员和深圳市南山区夏旸教研员共同为教研活动提供专家指导,同时参与活动的成员还包含汕尾市初中物理学科教研团队成员和100多名初中物理学科骨干教师。

 

  本次活动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第二届“京汕杯”物理学科教师教学基本功决赛;二是初中物理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分为“第十五章 电能和电功率”内容主题的备课研讨和“基于智慧学伴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讲座指导两部分。

 

  30日上午,40位进入到第二届“京汕杯”物理学科教师教学基本功决赛的教师分为A、B两组进行最终角逐。各位参赛教师面对评委,淡定自若,以饱满的热情和流畅的表达赢得了评委和同行们的认可。经过激烈角逐和评委们认真严谨、客观公正的评判,比赛最终评选出13位教师荣获特等奖。

 

  

  图 1 “京汕杯”上教师进行说课展示

 

  30日下午,北京市西城区黎红教研员和深圳市南山区夏旸教研员就“第十五章 电能和电功率”内容主题的备课提供专家指导。陈俊峰、屈宪文、陈俊利、江光淦、龙娟和黎志杰等6位老师先后就该内容主题进行说课,并展示了各自依托该内容主题设计的学生实践活动方案。黎红教研员指出,本章的电能、电功等知识范属“能量”这个大概念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经历一个由定性到定量的过程;这对学生的要求的比较高的;而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于熟悉、敏感的社会情境非常容易接受,但是不太擅长接受抽象的逻辑推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些知识时需要特别地注重情境的引入,易于学生的理解。夏旸教研员认为,本章的内容是中考物理的难点,教师在授课前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不能因为课本上仅包含4节内容而只进行4个课时的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节内容的容量和难度对课时进行适当地调整;例如“焦耳定律”一节包含纯电阻电路等其他需要进一步拓展的内容,建议老师们对该节至少进行三个课时的教学,这样学生们才能对本章内容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图 2 教师就“电能和电功率”进行说课

 

  

  图 3 培训教师认真参与备课活动

 

  

  图 4 黎红教研员进行专家指导

 

  

  图 5 夏旸教研员进行专家指导

  

  31日上午,罗莹教授借助腾讯会议为参与活动的老师们远程进行了“基于智慧学伴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的教学”讲座指导。罗莹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北师大学科教学论团队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项目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增强了汕尾市初中物理学科的老师们能在本项目中能有所成长并取得一定教学效果的信心;其次进一步解读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物理学科关键能力”的内涵,强调“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是学生经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伴随着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发展的过程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物理学科关键能力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再次讲解物理学科3*3关键能力框架模型,亲自展示如何使用平台进行前后测,并给出使用指标设计教学的样例。现场的老师们认真聆听,反响积极。

  

  

  图 6 罗莹教授借助腾讯会议为参与活动的老师们远程进行讲座指导 

  

  随后,首席专家罗莹教授携北师大物理学科团队与汕尾市初中物理学科教研团队借助腾讯会议展开了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座谈会,就本年度北师大助力汕尾基础教育提升项目物理学科的具体开展计划进行了详细地讨论。 会议形成了“区县教研团队的组建及其日常教研任务的决议”具体内容为:①采用区县教研员负责制,由区县教研员确定其所属区县的受培训教师,进而组建各区县的教研团队;②每个区县选择教材中至少5个章的内容主题作为本区县的重点教研内容主题;③各区县教研员每周定期组织其所属区县的教研团队成员开展教研活动,包括研读“物理学科能力3*3理论框架”内涵及各内容主题下的表现期望,依托智慧学伴平台进行教学,如“完成智慧学伴平台上的微测”、“利用3*3理论框架分析中考试题”、“查看分析智慧学伴平台上生成的学生报告”等。

 

  

  图 7 首席专家罗莹教授与教研团队展开座谈会

  

  通过此次的交流活动,汕尾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师们感觉收获颇丰。项目组将持续开展此类教研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汕尾市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效率而努力!

  

 

  供稿:学科教育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