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专业引领|北师大地理学科首席王民教授团队指导延庆一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16



  2020年11月30日,“基于高端备课教学改进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地理学科试讲工作在延庆一中顺利开展。此次参与备课的指导老师是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的党为民老师,他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和《冰川地貌》两节课进行点评,提出的改进意见为延庆一中两位年轻的新地理老师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帮助。

  两位教师利用一周的时间对教学方案进行了改进,2020年12月7日,基于高端备课教学改进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项目地理学科正式讲工作在延庆一中顺利开展。此次参与备课的指导老师是本次教学改进的地理学科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王民教授。王民教授对《冰川地貌》和《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两节课的正式讲进行了点评,提出的改进意见为两位地理老师进一步改进课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高一年级刘雨桐老师主讲的《冰川地貌》一课的试讲安排在2020年11月30日上午第四节课。本节课首先展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图片,然后给出风沙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6张景观图让学生进行填表和归类。在新课讲授环节,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纪录片,并让学生记录重要的知识点。观看视频后,教师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讲解了冰川地貌形成的条件、冰川地貌的形态和不同形态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接着,教师通过对U型谷和V型谷的对比,比较了流水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区别。在讲解完冰川地貌的主要内容后,教师设计了课堂讨论环节,探究冰川地貌对人类的影响。课堂的最后,教师通过板书进行了总结。

 

   

  图1 刘雨桐老师试讲授课实况

 

  试讲结束后,专家党为民老师对本次试讲进行了点评。党老师首先肯定了刘雨桐老师的授课表现,然后给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将引入环节中的卡斯特地貌替换为流水地貌,能够更容易的将学生带入课堂;二是不要突兀的呈现冰川地貌的定义,要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三是将冰川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讨论活动替换为主要冰川地貌地区的分布讲解,深化学生的认识。党老师特别强调,提问一定要有深度,要有明确的指向,泛化的提问往往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图2 党为民老师进行点评

 

  经过一周的准备,2020年12月7日上午第二节课,刘雨桐老师进行了《冰川地貌》一课的正式讲。与试讲相比,本次正式讲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第一,本节课更加重视流水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对比,重点更加突出;第二,减少了提问和讨论的次数,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显著提高;第三,删去了探究冰川地貌对人类的影响的讨论环节,将其替换为探究北欧峡湾的形成过程。

 

   

  图3 刘雨桐老师正式讲授课实况

 

  试讲后,王民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评课。首先,王民教授肯定了刘雨桐老师的讲课思路,认为其教学节奏把握的比较准确。接着,王民教授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意见:第一,新教材相比于老教材,必修1的内容更加强调广度,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该呈现更多的视频、图片供学生观察和描述;第二,关于冰积地貌的讲解,应该把讲授的重点放在冰积地貌的特点上,而不是过多的强调成因;第三,U型谷的处理应该更加严谨,注意流水与冰川作用的不同之处;第四,可将最后的峡湾景观的视频替换为峡湾成因的视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4 王民教授对《冰川地貌》一课进行点评

 

  高二年级高素改老师主讲的《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课的试讲安排在2020年11月30日上午第三节课。本节课首先展示了地球的卫星影响,然后以爱尔兰被称为“翡翠岛国”这一案例复习了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引入海陆间循环的水热交换情况。在新课讲授环节,教师首先以小尺度的台风来讲解海-气间的物质交换,又以全球性的大尺度视角讲解海洋的两个作用:储水储热。在气对海的影响方面,教师主要讲解了大气间的受热不均形成了气压带风带,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大气运动,进而推动了风还留的形成。接着,教师通过对《全球水平衡示意图》和《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两张图的分析,进一步归纳了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课堂的最后,教师通过设置讨论环节总结了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并列举了6道习题作为练习。

 

   

  图5 高素改老师试讲授课实况

 

  试讲结束后,专家党为民老师对本次试讲进行了点评。党老师首先肯定了高素改老师的授课表现,然后给出了两点意见:一是抓住海是生存环境这一点,讲解物质迁移和能量消耗的过程;二是抓住洋流,讲解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党老师特别强调,虽然陆地和海洋都是下垫面,但海洋面积最大、具有流动性并且比热更大,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海洋和陆地的对比。

  经过一周的准备,2020年12月7日上午第四节课,高素改老师进行了《海-气相互作用》一课的正式讲。与试讲相比,本次正式讲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改进:第一,在引入环节介入了海洋和陆地气温变化的对比,并将爱尔兰的例子替换成了夏威夷的例子;第二,在新课讲授环节,更加重视了对水循环示意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并且调换了大气环流图和洋流示意图的出现顺序;第三,减少了课堂习题的数量,课后的总结更加详细。

 

   

  图6 高素改老师正式讲授课实况

  

  试讲后,王民教授针对本节课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点评和改进方案。首先,王民教授帮助授课教师确定了教学主线:海-气相互作用,即教学中应该牢牢抓住“海”和“气”两个要素,海陆比较只是作为铺垫,是为了突出海洋的特点,重点是海和气的相互作用。其次,王民教授特别强调了内容逻辑的重要性,建议依据教材的编写顺序,按照海-气物质交换、海-气能量交换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授课。再次,王民教授提出本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上,对水循环和大气受热过程等内容要把握好适度原则,不要喧宾夺主。最后,王民教授对于本节课的板书的关系框图提出了改进建议,要求教师的板书兼具准确性和概括性。

 

  

  图7 王民教授对《海-气相互作用》一课进行点评

 

  经过试听和点评指导,两位老师已经对该节课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更清晰的思路。在地理学科团队的指导下,延庆一中在场的各位地理老师都受益匪浅。

  最后,北师大团队与延庆一中地理组商定了下一步教学改进的初步计划,至此,地理学科试讲、正式讲工作顺利完成。

  

  供稿:学科教育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