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北师大高精尖中心指导“基于大数据的核心素养发展研究”通州区初中语文子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展示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1-04-23



 

  2021年4月22日上午,在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语文研修员朱艳春老师的组织下,初二语文教师参与了在运河中学(西校区)召开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单元教学课程设计暨高精尖资源工作坊研讨会”,北师大高精尖中心学习科学实验室崔京菁博士参与了此次活动。

  首先,由运河中学张悦悦老师和于家务中学于艳平老师分别展示了资源工作坊子课题阶段性成果,主题为《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的两节研究课。两节课均围绕初中语文课标中对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即“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重点解决语文核心要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教学中的落实问题,如关注字词句的翻译,而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重视背诵,忽视精神文化的传承;对文化内涵把握不够,不能深入理解等,以多元化学习资源为支架,设计有效的课前和课中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阅读能力,深化文化内涵。

 

  

  图1 运河中学张悦悦老师《桃花源记》教学

 

     

  图2 于家务中学于艳平老师《小石潭记》教学

 

  两节研究课结束后,全体教师进行了研讨活动。研讨环节由运河中学李江涛主任主持,李主任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对授课教师做了简要介绍。随后,为了对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理解两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运河中学张希老师在梳理了统编版教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享了题为《走进陶渊明》的人物研究成果,从陶渊明人物名片-自号谥号,人生经历-五进五出,后人评价-隐逸田园,后世影响-田园诗派五个方面,用表格、思维导图、视频等多种方式为老师们完整呈现了陶渊明文化专题的研究内容。

 

  

  图3 运河中学李江涛主任主持研讨活动

 

     

  图4 运河中学张希老师分享《走进陶渊明》

 

  在点评环节,通州区初中语文兼职研修员仇玉红老师分享了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针对于家务中学于老师《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提出了三点想法:(1)本节课在改进文言文翻译策略的基础上,以“清”字为切入点,通过对“清”字的溯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2)在于老师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看到了学生朗读文本的变化,如在上课之初,学生的朗读声音洪亮但是没有情感表达,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在课中和教学结束的时候,学生的两次朗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说明了于老师设计学习活动的有效性;(3)重视文化因素,注重背景链接材料,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读出并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图5 语文兼职研修员仇玉红老师点评

 

  通州区初二语文研修员朱艳春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背景以及所开展的系列研究目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源于2021新课标要求,希望老师们能提前学习高中课标,了解设计思路。对于本次活动,朱老师分享了如何运用混合资源解读文言文中的文化,认为运用混合式多元资源提升教学和学习效果,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也是研究难点。在运河中学张老师所呈现的《桃花源记》教学过程中,对“绝”字一词多义的理解利用了包括词典、智慧学伴资源等五种多元化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文言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同时介绍了资源工作坊的研究进展,以及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图6 初二语文研修员朱艳春老师点评

 

  北师大高精尖中心崔京菁博士认为,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深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以语言运用为中心,并且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化内涵的过程,是从文言文文字中建构意义的过程,是解决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内涵这一重点和难点的有效尝试。然后崔博士以研究课为案例,为老师们讲解了认知工具支持下的深度阅读三环模型,认为研究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感受,更重视学生理解、欣赏、评价、创造的能力。两节研究课充分体现了线上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学生前后测对教学改进的支撑策略,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以评促教、以评提效和以评促研,是研究与实践的有益联系。

 

  

  图7 北师大高精尖中心崔京菁博士点评

 

  “基于大数据的核心素养发展研究”通州区初中语文子课题研究暨混合式资源支持下的文言文教学研究在高精尖中心和研修中心初中语文教研组的通力配合下稳步推进,已形成了初步成果样张和围绕同一主题开展的持续性研究课,有利于子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研究成果的产出奠定了基础。

  

  

供稿:学习科学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