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第七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之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分论坛成功举办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28



  为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探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第七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分论坛于5月27日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共有来自各个高校、教育机构、相关企业的专家、领导、老师等两百余人通过线下和线上的方式参会。

 

  

  图 1 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特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卢宇副教授,天津市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教育信息化部卢冬梅主任,北京景山学校高级教师、北京市东城区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及兼职教研员、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示范校联盟专家组成员毛澄洁老师,腾讯教育高级研究员李超,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陈鹏鹤博士进行主题演讲。

  

  大会伊始,卢宇副教授进行论坛开幕致辞,并分享“人工智能如何促进教育创新”主题报告。他提到,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可以分成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促进教育环节、各个典型场景的创新;第二个维度是人工智能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具体而言,即是各个层次、各个学段上的人工智能方向人才的创新培养。他认为人工智能确实在多维度激发和促进教育不断创新,不仅仅需要系统地支持平台的研发,更需要激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图2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卢宇主任发言

 

  接着,卢冬梅主任分享了“传统学校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主题报告。她提到,数字化转型在实践路径中分为在线化、集成化(数据初步实现互联互通)、数字化、智能化四个层次。而学校数字化转型需要四个能力,即技术能力、应用能力、数据能力、人才能力,这四项既是日常储备,也是战略储备,这些一点一滴的储备在未来的某一天,都会对教育产生正向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当下社会,我们要应变、更要求变。

 

  

  图 3 天津市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教育信息化部卢冬梅主任发言

 

  随后,毛澄洁老师做主题报告“人工智能时代科创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她认为目前科创教育的课堂存在以下问题:学生缺少试错的空间与机会;片面的“理论演绎式”,缺少“科学归纳式”;用非科学的方式教科学。故科创教育需要走向新生态,课堂教学需要变革,以下几个原则需遵循:探究式、游戏式、合作式学习相结合,动手与科学思维、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相结合,跨学科实践与学科能力相结合,可控与不可控相结合,科学精神、游戏精神与创客精神相结合。

 

  

  图4 北京景山学校毛澄洁老师发言

 

  之后,李超研究员做主题报告“AI技术在K12智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围绕K12教学,详实介绍了教育图谱的建设,包括学科图谱、试卷解析以及题目知识点识别、视频识别;并就主观题和客观题智能批改的技术实现进行了说明;另外,以学情画像、学习路径规划、相似题目推荐三个方面展开介绍自适应学习。

 

  

  图 5 腾讯教育AI技术团队李超研究员发言

 

  最后,陈鹏鹤博士分享“人工智能赋能育人问题解决”主题报告。他指出,国家相关政策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中,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而学生问题行为就是育人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需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综合处理,而其所在团队正是针对这些挑战,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搭建模型基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AI好老师智能育人助理,辅助中小学教师更好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而更好地解决育人问题。

 

  

  图 6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陈鹏鹤博士发言

 

  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需要从技术角度推动,也需要从教育视角考虑,应从技术和教育的双向视角相向而行,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提供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本次论坛通过经验分享、前沿发展探究、创新教学实践、交流对话的形式,为描绘新时代智慧教育的创新格局、为构建富有活力的教育信息生态圈添砖助力,以期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更进一步。

 

  

  图7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人工智能实验室项目主管宋佳宸主持论坛

  

  

  图 8 嘉宾合影留念 

  

  

  供稿:学科教育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