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18
2021年9月13日—17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项目指导团队马宁副教授(远程)、崔京菁博士(远程)、李维杨、诸婧文参与了深圳市南山区向南小学、大磡小学、白芒小学、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开展9月份-10月份课题指导工作。本次工作内容主要有课题负责人会议、研讨课听评课指导、项目式学习案例分享与培训、教师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其中,研讨课听评课1节、项目式学习案例分享与培训1次、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2次。
一、课题负责人会议
9月14日上午,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石义琦部长,大磡小学、向南小学、白芒小学、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的校领导,课题组马宁副教授、崔京菁博士、李维杨、诸婧文在南山区教育局开展了课题负责人会议。会议内容包括马宁副教授与崔京菁博士远程发言、新一学年工作总结与新学期工作部署、各校分享项目经验与问题讨论交流与南山区教育局领导发言四个环节。
图1 课题负责人会议现场
马宁对深圳市南山区实验校的成果进行肯定并对各校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提出建立各校特色的意见。李维杨汇报了上学期工作总结、跨越式阶段成果和新学期工作计划。石义琦为各校解答了部分政策内容,提出要坚持项目式学习的推进,形成各校特色,培养新教师成为中坚力量。崔京菁指出了目前课题工作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可行的解决方案。各课题校负责人提出本校疑惑、思考,分享了成果,对提升新教师积极性,提供更规范化共享平台和技术指导方案,分享先进教学成果等方面期望获得更多支持。
图2 马宁副教授与崔京菁博士远程发言
图3 李维杨汇报上学期工作总结与本学期工作计划
图4 石义琦部长总结发言
二、研讨课听评课指导
9月14日下午,白芒小学教师黄淑瑜呈现了二年级语文课《植物妈妈有办法》。黄淑瑜通过对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合理利用教材和教具对学生进行引导;着眼于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拓展阅读,基于阅读使学生体会了植物播种的不同方式,将科学与语文相结合,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图5黄淑瑜执教二年级语文课《植物妈妈有办法》
课后,北师大课题组、白芒小学教研组就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展开了深入交流。课题组首先认同了黄淑瑜在课堂进行多角度的整体培养,能够从识字、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练习。同时,课题组建议,教学设计理念可以更加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问题的深度,结合学校绘本教学小课题研究,选择合适的绘本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积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渗透。加强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深入地思考。
图6 北师大课题组与白芒小学教师研讨交流
三、 微课制作培训
9月15日上午,北师大课题组在向南小学开展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培训。培训中,李维杨首先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几项基础原则,介绍了微课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着重介绍了Camtasia Studio的使用方法,对该软件的核心功能的操作方式进行了详细培训。参会老师通过实际操作Camtasia Studio,了解了如何录制、剪辑最后导出完整的微课。
图7 李维杨在向南小学开展“微课设计与制作”教师培训
9月16日上午,北师大课题组大磡小学开展“微课设计与制作”教师培训。李维杨针对大磡小学情况,提供了关于微课设计、制作的相关培训。李维杨首先介绍了微课创作的几项原则和制作的基本流程以及注意事项,为大家简单推荐了几款可选择的软件。其中着重介绍了Camtasia Studio的使用方法,对该软件的核心功能、操作方式、剪辑方法、生成过程进行了详细培训。参会老师通过实际操作Camtasia Studio了解了如何录制、剪辑最后导出完整的微课。
图8 李维杨在大磡小学开展“微课设计与制作”教师培训
四、项目式学习案例分享与教研交流会
9月15日下午,北师大课题组在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开展了项目式学习案例分享与教研交流会。李维杨为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提供了关于项目式学习的案例分享,以EPBL平台上分享的《神奇动物在哪里》案例为例,讲解项目式学习的设计理念、方式和思路,帮助老师们理解和应用项目式学习,让项目式学习走进课堂。
图9 李维杨分享项目式学习优秀案例
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小学教师梅伟静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初步设计并分享了《伟人与时代》系列的项目思路。在讨论中,梅伟静提出以课本上的周恩来总理为引,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结合影视作品和历史中的真实事件,多面、立体地了解周恩来总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自主搜索,了解更多历史中的伟人、英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使学生不局限于书本,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品评历史人物。
图10梅伟静分享《伟人与时代》项目式学习思路
随后,张燕玲分享了设计的项目《校园中的地图》,基于教材相关的内容,创设了客人进入学校后不知道路线的情境,分享了教学设计。张燕玲提到,可以将数学、英语、美术等学科融合应用,以“问路”为引,融合数学中的比例尺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读识地图的方法,同时可以融入美术内容,让学生将抽象画概念具体到书面上,将脑海中的路线画出来,并且在对地图进行注释时,可以融入英语学科内容。在多方面共同提升学生能力的情况下,增加了趣味性。
图11 张燕玲老师分享《校园中的地图》项目式学习思路
至此,深圳市南山区“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项目2021—2022学年9月—10月课题活动圆满完成,在接下来的课题指导活动中,课题团队将继续密切关注南山区教学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课题开展。
供稿:融合应用实验室、学习科学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