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第六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线会议圆满举行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22



  2021年11月20-2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江西教育出版社、“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协办,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教育发展中心承办的第六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线上圆满举行。该会议从2016年开始举办,举办初衷是为打造一个优质的资源平台和分享平台,选拔一批优秀的STEM+创新教育成果,支持一线教师的参与、分享与学习,促进中国STEM+教育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会议以“活动设计·课程研发·创新分享”为主旨,开展STEM+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的交流与分享。

 

  

  图 第六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在线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中心小学陈梦老师主持,会议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傅骞副教授、会议承办方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敏聪分别作了开幕致辞,表达对未能线下如约相见的遗憾,以及对线上共襄盛会的热烈欢迎,并表达了对本次大会的美好祝愿。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赵玉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娅峰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白明教授、董艳教授、傅骞副教授、马宁副教授、杨洋博士等专家学者在线出席会议开幕式。

 

  

  图 与会专家

 

  开幕式结束之后,进入到精彩绝伦的专家报告环节。本次大会邀请到了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白明教授、董艳教授四位专家学者做专题报告。

  柯清超教授分享的“STEM课程与项目式学习”专题报告从STEM教学的国内外实践、项目学习对STEM的支撑、STEM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对国内外典型STEM课程案例的介绍,为我们厘清了分科教学与STEM教学、STEM与创客教育及项目学习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引出项目式学习对STEM的支撑作用,明晰了项目学习的目标,列举了典型的国际项目学习实践案例,并为如何设计和实施STEM项目给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框架。

 

  

  图 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教授作报告

  

  余胜泉教授分享的“证据导向的跨学科深度学习研究”视频专题报告从时代呼唤跨学科深度学习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继而指出跨学科教学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并从学习科学的视角对如何开展深度学习进行了进一步阐述。针对学习过程缺乏科学的数据与证据支持的情况,余教授提出了证据导向的跨学科学习,证据导向的学习是为解决学习问题而运用一些证据验证假设、发现并得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学习范式,能够为跨学科学习提供新的思路;证据收集的方法有多种,将数据变为证据,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促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促进高阶思维水平的形成。证据导向的跨学科学习能够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等提供方向上的引领。

 

  

  图 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作报告

 

  白明教授分享的“面向机器人的STEAM课程设计——跨学科融合教学经验分享”专题报告,从“养成教育”的角度出发,指出从事养成教育的老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如果说分科教学让学生学习了学科知识,那么跨学科融合则还原了自然科学的本来面貌。白教授重点强调“要在STEM中融入艺术A,艺术可以增强创造力”,并提供了一个科学展板形象,用于指导学生条理清晰地开展STEAM学习。另外,白教授以智能机器人、创意纸雕镜框STEAM课程设计为例,从自身经验出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STEAM课程的设计思路,这为STEAM教育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图 北京师范大学白明教授作报告

 

  董艳教授分享的“STEM教育中的同伴互动研究及教学实施策略”专题报告另辟蹊径,围绕STEM教育为何需要同伴互动、同伴互动的跨学科研究进展、同伴互动如何最大化学习效果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展开分享。认知科学、脑神经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同伴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具有显著作用。在逐渐常态化的STEM教育中有非常鲜明的同伴互动属性,在这种跨学科学习情境中学习者的脑区是否有变化,不同的同伴互动机制是否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等,这些都将成为研究焦点。最后,董教授就如何通过同伴互动最大化学习效果,给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图 北京师范大学董艳作报告

 

  在干货满满的专家报告之后,是论文专场、案例专场和课程专场三大分会场的作者分享。会议投稿筛选出的三十余位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论认识、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就STEM+教育与数学、物理、语文、地理等基础学科融合进行模型建构、活动设计、课程研发,作品中还涌现出很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热点问题、地域特色资源的课程与案例,例如探讨城市内涝监测、空气污染治理、火箭飞天、疫情防控等现实问题,发展学校与特色场馆的结合项目,将皮影戏、咏春功夫等特色元素进行创新设计等。各位作者的精彩分享,打开了STEM+教育与基础学科双向融合的思维,为我们进一步探索STEM+丰富广阔的教育空间提供了新内容。经过为期两天的分享,会议评选出最佳论文奖2名、最佳案例奖3名、最佳课程奖3名,最佳表现奖3名。

 

  

  图 获奖名单

 

  本届“STEM+创新教育学术交流研讨会”首次采用在线会议的形式,虽然疫情阻隔了我们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但共同秉持对STEM教育的真诚与追求,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参会的各位同仁的积极、热情和期盼。在未来的路上,大会将继续走在“STEM+教育”道路的前沿,不断为“STEM+教育”与各基础学科融合做出贡献。

  

 

 供稿:“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