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广东汕尾 | 北师大数学学科首席专家曹一鸣教授团队开展汕尾2021年11月教学改进指导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1-12-07



  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助力汕尾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组于2021年11月25日至26日开展了本学年第一次线下专家指导教学改进活动。参加活动的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京师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曹一鸣,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张舒,珠海市第十六中学教师范佳。

  

  本次活动主要针对九年级教师,根据汕尾的实际教学进度,在以往数学概念课的指导基础上,以“理解基本概念,激发学习兴趣”为主题,开展了2+4公开课与说课,“理解基本概念,激发学习兴趣”专题讲座,“弧、弦、圆心角”同课异构教学,并进行了中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调研。活动类型丰富多样,前来参加活动的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同课异构教学

  11月25日上午,项目组在城区新城中学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珠海市第十六中学初中部范佳和新城中学赵淑珍两位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首先赵淑珍进行了“弧、弦、圆心角”的公开课教学。她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很好地对应了数学学科能力3*3框架中的学习指标,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注重合作交流,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图1 赵淑珍“弧、弦、圆心角”公开课教学

  

  紧接着是范佳进行“弧、弦、圆心角”的同课异构教学。她的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紧扣教材与课标,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认知规律,设计意图明确。在课堂中设计了丰富的师生互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根据学生知识结构,适当调整教学速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让汕尾的教师收获颇多。

 

  

  图2 范佳“弧、弦、圆心角”同课异构教学

  

  在研讨交流中,专家对两位老师的公开课进行了点评,建议让学生理解数学,首先要自己理解数学,其次要理解学生,提升自身的数学教学知识,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汕尾教师的也纷纷表示从这两名教师的公开课中学到了很多。

 

    

  图3专家与教师深入交流公开课内容

  

  说课教学

  11月12日下午,四位老师开展说课,专家进行具体点评。专家指出,四位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现行的数学教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活动,但也应当结合实际的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适当的时候回顾之前的定义定理等,避免泛泛而谈,说课要突出结合学情的重点与难点。

 

  

  图4 南塗中学陈思思《垂直弦的直径》说课

 

  

  图5 汕尾龙潭中学陈丽芹《圆周角》说课

 

  

  图6 汕尾捷胜中学蒲海冰《垂径定理》说课

 

  

  图7 陆丰市南塘中学陈升林《探索两个二次函数关于某点或某直线的对称问题》说课

 

  

  中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调研

  接下来的活动中,项目组开展了中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MKT)测试。测试题目是依托于某大型测评项目以及广东省近三年中考题,通过测试可以了解教师们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师进行教学知识的诊断有利于发现现阶段教师知识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助力提升汕尾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指明方向。

 

  

  图8 汕尾教师参加调研

  

  公开课教学

  11月26日上午,华附汕尾学校教师文玉梅为新城中学学生上了一堂《圆周角》的公开课。在课堂中,文玉梅让学生完成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证明的过程中完善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转化,体会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教学内容的设计符合认知规律,在活动中设计了丰富的师生互动,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课后,文玉梅对公开课进行了分析,并与专家和其他老师们交流了备课经验与上课心得。

 

  

  图9 文玉梅《圆周角》公开课

 

  

  图10 专家与老师就公开课内容进行交流

  

  “理解基本概念,激发学习兴趣”讲座

  最后的阶段,曹一鸣教授开展了题为“理解基本概念,激发学习兴趣”的讲座。曹一鸣教授从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出发,指出让学生理解概念,不是只告诉学生为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引入它的背景和理由,它在建立理论或解决问题中起到的作用。接着提出了一些概念教学常用的方法,例如直观化、运用正反例、利用对比和变式、概念的多元表征和概念的应用等。最后,曹一鸣教授就地区比较关心的学困生问题,从学困生成因到转化对策进行了解答,汕尾教师们表示收货颇丰。

 

  

  图11 曹一鸣教授讲座

  

  11月26日中午,数学学科曹一鸣团队汕尾一行就此结束,参加活动的汕尾教师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学科团队感谢汕尾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刘文杰以及其他负责会务的老师们全力协助,也感谢每一位到场老师的大力支持。

  

 

  供稿:学科教育实验室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