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组 发布时间:2022-08-08
为贯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文件精神,落实国家关于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政策意见,发挥新兴信息技术在赋能教学行为、重塑教育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2022年8月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大陆秘书处、“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承办的“科技赋能·学科融合·减负增效”新兴技术助力课程与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2年会于线上会议形式正式开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余胜泉,副教授吴娟、马宁、陈玲、卢宇、李葆萍;中国香港大学副教授赖春,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陈鹏鹤、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行政办公室主任李晓琴,以及自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山东、四川、广东、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内外50余名大中小学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研讨、交流新课标落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新方法,为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导向与实践经验,探索未来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北京师范大学、ClassIn等多平台进行直播,6.3万人次线上参与开幕。
图 会议现场
大会开幕
图 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合作发展办公室主任张翔主持开幕与主题报告环节
大会开幕环节,陈丽在致辞中致敬了何克抗先生带领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研究”团队。她指出,何克抗先生生前历时数十年,带领团队在全国10多个省市区,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探索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推动薄弱地区的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形成了一套提升教育质量的策略、方法、资源和工具,树立了潜心一线教学改革、探索教学创新有效模式的典范,自主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在全国600多所学校的实践中验证了其成效。跨越式项目,让我们看到新技术与新理念、新模式相结合定能赋能一线教育教学改革,扎跟中国的教育实践一定能产生在世界都有影响的理论和方法。她强调,当前基础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双减’政策的减负提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个新形势,我们需要在新时代的命题下,探索新形势对我们的学校、区域、课堂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图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陈丽致辞
余胜泉在致辞中致敬了何克抗先生的卓越贡献。他指出,何克抗先生的理论与实践对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地、信息技术变革课堂起到重要作用,其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在当今依然具有生命力和价值意义。他表示,将带领团队继续投身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事业,以一线教师为主体,搭建开放平台,提供分享创新案例的机会,开展联合课题研究,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共同体,促进一线教师相互学习,将信息化技术真正用到一线教学课堂,破解教育教学难题。他强调,只有一线教师在课堂日常教学中大量投入与创造出鲜活的创新型案例,真正使用信息技术发挥作用,教育信息化才能真正落地。
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致辞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余胜泉以“e-Learning新解:教学模式创新路径”为题,解读信息技术的新内涵,阐释了如何恰如其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并提出了技术革新教学范式三个路径:技术作为媒体、认知工具、普适计算与生态技术,分别支持知识传递、知识建构、分布式情境认知三类教学范式。他表示,教育要回应智能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应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培育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智能时代,无处不在计算的、虚实融合的社会空间里,学习成为无所不在的泛在学习。而“情境化认知的e-Learning范式”将个体认知置于更大的物理和社会情境以及文化建构的工具和意义之中,适应泛在学习空间,让技术回到教育的幕后,看到更大的课堂,超越知识传递、知识建构,形成知识创生。
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作报告
赖春作的“技术赋能语言教学:工具、媒介、学习空间?”报告,结合当前研究结果探讨了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角色和技术融合的主要原则。她指出,将信息技术融入语言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信息技术和资源已多多少少融入到语言教学活动中。如何定位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角色和功能,更好地发挥其潜力为语言教学赋能是语言老师关注的话题。技术在语言教学中可以实现,例如,模拟技术优势设计教学活动,将网络语料作为语言使用的语境,在课上使用技术工具,使用技术衔接课内课外学习等多种角色。她强调,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切不可本末倒置。技术是可以辅助教学的工具,但同时改变了学习的效果,技术是将语言使用场景真实化的媒介,并同时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改变语言教学目标。技术提供学习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仅与课内学习相辅相成,甚至重新定义课内学习的重心。
图 中国香港大学副教授赖春作报告
卢宇聚焦“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与课程资源建设”开展报告。他指出,智能时代,我国积极倡导和鼓励开展多层次的人工智能教育。然而,在基础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育仍然面临课程定位模糊、资源建设滞后等诸多现实问题。基于教育部2022年新发布的课程标准,北师大高精尖中心团队提出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核心内容领域与知识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系列课程资源。他强调,基于核心内容领域的课程设计基本原则:一是强调核心内容的掌握,求基不求全,求实不求新;二是以核心内容领域为主线,横向联系,纵向连续;三是围绕核心内容领域展开,步步进阶,逐层分解。
图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卢宇作报告
李葆萍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报告。她指出,以新课标中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构建表现性评价指标,借助计算机仿真环境开发评估试题实施评估活动,通过对学生评估过程中的表现性数据分析,揭示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她强调,在设计评估项目时应以评开始以评结束,评价服务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并贯彻始终。通过以评识生,确定最近发展区;以评定教,设计教学目标及活动;以评促学,调整教学和学生进程;以评判效,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图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未来学校研究领域首席专家李葆萍作报告
8月8日下午,年会分设四个并行分会场,以“技术赋能教学”为关键词,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长期扎跟一线课堂的教育工作者,探索新兴技术下支撑下的教学新策略、新视野、新思路。其中,分会场一聚焦“技术赋能教学教研新方法”,开展新学情新技术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分享与研讨;分会场二聚焦“技术赋能课堂新形态”,开展创新型课堂的教学实践分享与研讨;分会场三聚焦“技术赋能学科新整合”,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整合、项目式学习等教学实践分享与研讨;分会场四聚焦“技术赋能语言学习新策略”,开展技术支持下的语言学习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分享与研讨。
“科技赋能·学科融合·减负增效”,“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组将以其二十多年扎根一线基础教育实践开展的研究与指导经验,积极发挥落实新课标、促进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将信息技术助力教育现代化、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落在课堂实处,以信息科技赋能学科融合,促进教育减负增效提质,助力区域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