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2年会圆满闭幕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组           发布时间:2022-08-09



  

  2022年8月9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GCSCE)大陆秘书处、“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承办的“新兴技术助力课程与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 “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2年会”继续召开。

 

  

  图 会议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傅骞,副教授吴娟、马宁、蔡苏、李葆萍,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陈鹏鹤、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区域项目主管刘婉丽、李维杨,区域项目负责人韩芳芳、冯雪居于线上线下的直播会场共同研讨、交流新课标落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新方法,为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未来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北京师范大学、ClassIn等多平台进行直播,5.3万人次线上参会。

 

  专题报告

 

  

  图 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合作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郭佳丽主持会议

  

  大会专题报告环节,傅骞作“基于自主可控的信息科技教育”报告,阐释了其源起、作用、相关概念、机遇、挑战、实践,分享了基于米思齐生态开展信息科技教育的流程,探索了教育变革的新思考。他表示,面向自主可控的信息科技教育具有双重意义,自主可控是开展信息科技教育的基础,也是信息科技教育的目标;面向自主可控的信息科技教育需要循序渐进,从开源可控到自主可控的渐进发展路径。他指出,开源可控对信息科技教育的价值可降低财政负担、保证持续可控、方便资源开发。自主可控在教学中的途径,在情境引入阶段可通过我国前沿的自主可控的技术、产品或者问题解决事件来引出将要讲授的内容;在探究实践阶段可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可控的软硬件生态来探究新知,并根据要求完成作品;在分享交流阶段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可控的交流平台或教学平台进行作品的分享并开展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傅骞作报告

  

  马宁通过“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科实践活动研究”专题报告,分享学科育人新发展。立足于新课标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她从证据导向的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视角分享了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的设计与实施。她指出,项目式学习是学科育人实践活动的非常有力的抓手,基于项目式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分为三大基本类型:一是基于某一知识点/主题的深入探究,二是学科内知识的统整和延伸,三是跨学科的问题解决;具有四种典型范式:科学探究类、社会调查类、设计开发类、综合应用类;有着五个特性:科学性、实践性、学科性、开放性、生成性。随后,她分享了基于证据导向的项目式活动的实施情况。她强调,基于证据的学习与证据重心的设计理念构建了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模式。大数据技术为项目式学习中过程性数据的收集与即使评价提供了技术实现路径。

 

  

  图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技术学院书记马宁作报告

  

  蔡苏以“增强现实(AR)技术赋能智慧课堂”为题,介绍了国内外教育领域中AR学习环境的现状和未来教育发展前景,展示了自主研发落地实践的课堂AR教学案例,分享了技术助力课堂新样态。他表示,元宇宙时代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新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到教育中。AR通过在现实环境之中设置虚拟信息,让学习者在虚实融合环境中与学习内容互动。AR课堂教学的优势:不眩晕,对视力损伤小;硬件成本低,平板即可;对教学环境要求不高;可直接进课堂,教学效率高;虚拟与现实发生关联。

 

  

  图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蔡苏作报告

 

  陈鹏鹤开展了“面向中小学教师的育人支持工具”专题报告,分享了智能技术教育新应用。他表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基于此北师大高精尖中心团队研发了“AI好老师”智能育人平台,借助知识图谱、对话系统、自然语言处理及深度学习算法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基于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以及优秀育人案例数据为基础的育人知识图谱,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优质智力资源、区域学校的本土化育人特色等内容,以智慧育人发展为契机,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各领域的联动育人。报告中,他从育人问题、理论基础、系统功能、智能服务全面展示了“AI好老师”。

  

  

  图 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实验室副主任陈鹏鹤作报告

 

  课题发布

  课题发布环节,吴娟带领“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研究”各课题组,面向全国一线教师发布了“AR赋能课堂教学应用研究”“学科教学典型问题分析和干预研究”“学科视频俱乐部构建和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核心素养发展研究”“基于自主可控的信息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教评研一体化研究”“未来学校建设路径研究”“新课标下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德育与心理健康问题智能化服务模式研究”“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科实践活动研究”“基于2022版语文课标的新课型设计”“基于三余阅读的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研究”“多文本阅读效果与认知负荷”13个面向未来的技术与学科融合课题,搭建创新平台,开放子课题申请,开展联合研究,形成“大中小学”教师研究共同体,在专家引领下,提升一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促进技术与学科的双向融合,让科技赋能教育落在一线课堂的成效上。

 

  

  图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吴娟主持课题发布与闭幕环节

 

  大会闭幕

  大会闭幕环节,吴娟带领此次年会各分会场负责人刘婉丽、韩芳芳、李维杨、冯雪进行总结,并公布了作品获奖名单。吴娟首先介绍了作品征集的征集情况、评审流程、获奖情况、作品概况,接着概括了此次年会报送作品的特点,即将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双向融合,以新兴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认知工具、学习环境创设工具、学习评价工具等,将其全面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最后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新兴技术有机融合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助力课程与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发挥新兴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充分释放学生潜能,整体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与全面素质,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跨越式提升。

  本次年会面向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学校征集教育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共408份。其中教学研究论文180份,技术支持的教学课例180份,综合案例(校本教研专题网站、师生经典共读主题网站)48份,经大会评审委员会专家评选,一等奖46项,二等奖110项,三等奖148项。

 

  

  图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区域应用主管刘婉丽总结分会场一情况

 

  

  图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区域项目负责人韩芳芳总结分会场二情况

 

  

  图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区域项目主管李维杨总结分会场三情况

 

  

  图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区域项目负责人冯雪总结分会场四情况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研究”已然历时二十余年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历久弥新,项目组将持续扎根一线,深耕课堂实践,直面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问题、困难、挑战,让高校大教授常态走进中学小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全国各地的课堂质量,在以信息化助力教育现代化发展举措中身先示范。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