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组 发布时间:2022-08-10
为引导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共同研讨、交流2022新课标落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新方法,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未来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2年会分会场三于2022年8月8日下午举行。本场围绕“技术赋能学科新整合”主题,进行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整合、项目式学习等教学实践分享与研讨。
会议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院书记、“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马宁作为专家进行点评总结;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小学科学教师曹春燕,广东南山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梅伟静作为特邀分享嘉宾来分享自己的优秀案例;会议还请到天津英华实验学校初中数学高级教师李胜平、天津英华实验学校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高杨、天津英华实验学校东丽校区小学数学教师辛京京、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科学高级教师林玉环、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小学数学教师杨美佳、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尹平、北京师范大学硕士高云云、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副校长杨国超、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玄滩中心小学科学教师刘清容做案例和论文的分享,同时不同区域的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及教育界同仁们都参加了本次线上会议。本场会议腾讯网络研讨室中的累计观看人数为471人,2.50K点赞数;ClassIn平台直播累计观看共计4900人次。
图1 会场分享嘉宾合影
图2 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区域项目主管李维杨主持分会场
特邀分享
在特邀分享环节,曹春燕分享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案例《蜂巢》 。她首先从现实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入手,阐释了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原因。然后分别从选题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者分析、教学环节、教学评价和反思总结六个环节具体介绍了该案例。曹春燕强调项目式学习在选题时需要基于真情景、真问题,《蜂巢》这个案例就是从学生生活中挖掘出的选题,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设计开展,体现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技能,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
图3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小学科学教师曹春燕作特邀分享
梅伟静进行了《伟人与时代之周恩来》项目式学科实践案例的分享。该案例的项目背景来自于革命传统教育,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伟人的思想和情怀、传续红色基因,打通学科界限、构建大语文生态,深度融合,培养综合素养。项目的具体实施流程分为任务驱动、项目准备、项目研究、作品制作展示和评改跟进五个步骤。梅老师总结讲,项目式学习丰富了学科教学方式,推动了课程育人,增强了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教师与学生都在过程中收获颇多。
图4 广东南山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梅伟静作特邀分享
案例分享
李胜平介绍了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案例《节约空间,神奇收纳我创作》。针对学生在学校实际存在的杂物收纳问题,该项目最终确定了八年级下册 “平行四边形”部分为教学内容,并确定了数学和跨学科领域的教学目标,融合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思路开展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
图5 天津英华实验学校初中数学高级教师李胜平作分享汇报
高杨从教学背景、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平衡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此次课程以生活中常见的代步工具引出平衡车,自然导入项目探究主题,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任务设计清晰有层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图6 天津英华实验学校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高杨作分享汇报
辛京京分享了《一亿有多大》小学数学学科项目式学习。结合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从项目背景、活动设置、实施流程、学生展示和主题升华等方面介绍了课程的设计,同时提出了一定的课程反思。该设计充分考虑了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课程活动设计丰富,对课程的前期知识储备也有相关的分析与调查,便于课程开展。
图7 天津英华实验学校东丽校区小学数学教师辛京京作分享汇报
林玉环从创作思路、设计内容、实施过程、最终成果详细介绍了技术支持的教学课例 《DIY创意无人机》。本课充分利用云平台,教学环节清晰明了,准确把握设疑引导,有效调动学生兴趣,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创作,小组合作,上台展示、交流,关注学法指导,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凸显跨学科融合stem教学理念。
图8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科学高级教师林玉环作分享汇报
杨美佳分享课例《做一个适合自己的手握杯子》,案例从生活情境中取材,以“如何制作最适合自己的手握小水杯”为驱动问题,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创建真实的项目式学习情境。本课程涉及的数学、科学、美术多个维度,分别制订了各个领域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图9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小学数学教师杨美佳作分享汇报
尹平作《欢乐好声音》案例分享。案例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探索音调高低、强弱和震动的关系,最后来设计一个简易乐器,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改进完善自己的设计,教师从多个维度也搭建了探究支架,引导了学生进行思考,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设计思维。
图10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尹平作分享汇报
高云云以“全球气候变暖”主题为例,分享了“利用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平台(EPBL)展开科学论证教学”的案例,并通过此次项目式学习介绍了如何利用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习平台的优势,更好地展开科学论证的教学。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过程性数据,教师根据数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图11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高云云作分享汇报
论文分享
杨国超作“基于学科融合的创新STEM课程体系构建”论文分享。针对该校STEM教育开展不佳等问题,学校积极进行了反思和基于学科融合的创新课程探索,开发了乐·趣课程体系,设计实践了《筑梦乐贤-校园抗震与减灾》STEM与创客整合校本课程,着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推动教师综合素质提升。
图12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乐贤坊小学副校长杨国超作分享汇报
刘清容作“小学科学课中开展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与实践”论文分享。她以学校一年级科学课为例,从意义、可行性、实践、思考四个方面介绍了小学科学课中的学科融合教学。对于面向学科融合教学的未来,她提出三点思考,即融合学科教师需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融合学科教师需要密切交流合作,学校层面应当加强融合办学的理念。
图13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玄滩中心小学科学教师刘清容作分享汇报
专家总结点评
马宁首先肯定本场以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整合、项目式学习等教学实践为主题的分享质量,课例和论文充分体现了实践育人、跨学科育人的素质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实践中取得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随后马宁介绍了项目式学习的四种教学范式,为教师设计与开发项目式学习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各级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项目式学习等教学实践中不拘泥于个案的开发,注重高站位、系统性地对待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开发;二是应当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图14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马宁作专家总结点评
本次分会场三,围绕“技术赋能学科新整合”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长期扎根一线课堂的教育工作者代表踊跃分享探索,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跨学科整合、项目式学习等教学实践交流与研讨,共同探索新兴技术下支撑的教学新策略、新视野、新思路。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