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分会场二 | “技术赋能课堂新形态”研讨会召开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组           发布时间:2022-08-11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结合教育政策热点,减负增效,运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转变,探索新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8月8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通过线上会议召开“科技赋能·学科融合·减负增效”新兴技术助力课程与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2022年会的“分会场二:技术赋能课堂新形态——创新型课堂的教学实践分享与研讨会。

  本会场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创新部部长、特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指导专家石义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讲师王阿习,以及来自北京、深圳、河北、广州等地区的六位嘉宾教师,与全国一线教师在线研讨、交流新兴技术如何助力课堂教学改革,共同探索未来课堂教学新形态。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区域项目负责人韩芳芳主持,共计300余人参与观看。

  特邀专家分享

  李晓庆作“技术助力课堂提质增效的实践思考”主题报告。她通过对教育政策的解读,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为凸显、课堂的效果显现更为关注、技术赋能主体作用发挥和效果跟踪更为关键,接着从技术赋能课堂提质增效提出思考,并结合中心的大数据项目研究成果及实践案例分享了具体做法,最后提出了新阶段技术赋能课堂提质增效的四点价值体现:以人为本、环境升级、技术内隐、效果导向。

 

  

  图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作报告

 

  石义琦作“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观——课堂、教师、学生、学习”主题报告。针对未来课堂提出应向学堂转变,他强调了新技术下的教育生态应正确认识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与自主学习,解决学生知识认知与内化矛盾问题。针对未来教师提出应向组织者转变,强调了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师的“三个转变”理念和“五个定位”内容。针对未来学生提出应向思考者转变,他强调了教育的本真是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化成长的人才,特别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针对未来学习提出应向项目式学习转变,结合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需求,阐述了如何开展项目式学习,及丰富的实践案例。最后,他强调了技术的运用不应停留在“术”,更要注重对“道”的追求。

 

  

  图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创新部部长、特级教师石义琦作主题报告

 

  教学案例与教学论文分享

  毛海佳分享了教学案例“我是劳动小行家”。她结合学校少先队发起的“增长劳动技能 分享劳动快乐”的活动,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相整合,融入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学生了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心理教师毛海佳分享教学案例

 

  祝琛分享了教学案例“虚实融合科学实验教学探索——以《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为例”。他表示,通过尝试大单元、大任务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实验平台等工具构建“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学习环境,开展了虚实融合的科学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信息化与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图 深圳市南山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南山)第二实验学校科学教师祝琛分享教学案例

 

  张丽芳分享了教学论文“人工智能融入小学数学项目学习的实践研究”,介绍了人工智能融入小学数学项目学习的现实意义、项目学习的概念解读和实施现状,通过实践研究提出了人工高智能融入小学数学项目学习的实践策略,为解决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难点和低效率问题提供了参考建议。

 

  

  图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张丽芳分享教学论文

 

  刘亚分享了教学案例“生物的性状表现——寻找“X””,通过创设警察侦查案件的真实生活情境,通过探案、游戏、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率。

 

  

  图 北京市通州区次渠中学生物教师刘亚分享教学案例

 

  郝磊分享了综合案例“探索项目式学习在农村历史课堂运用的主题校本教研”。他以新课程标准为统领,以网络研修平台为基础,探索了农村中学相互协作、联合开展项目式学习,创新了校本教研方式,从理念、策略、案例等方面,展现了历史学科项目式学习形态的新探索,为农村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做法。

 

  

  图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沙城第三中学历史教师郝磊分享综合案例

 

  林纯如分享了教学案例“技术支持的教学课例设计经验——以《光的全反射与光纤技术》为例”。聚焦新课标要求创新教学内容和育人方式,她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小组探究学习,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提升了课程的育人价值,总结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的实践经验。

 

  

  图 广东省广州市第四中学物理教师林纯如分享教学案例

  

  专家点评及总结

  石义琦针对毛海佳和祝琛两位老师的课例进行点评。他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案例都体现了新课标的育人要求,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尝试了多学科融合、大单元设计,探索了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等教学方式。同时,他建议进一步思考核心素养的渗透程度,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任务与内容的关联,技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等。

 

  

  图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与创新部部长、特级教师石义琦点评

 

  王阿习针对本次分享的课例和论文进行了点评和总结,提到从案例中看到了课堂教学的五点转变:一是教学目标转变,教师更加关注核心素养导向;二是课堂形态转变,尝试了基于真实情境、问题探索、大单元教学、综合实践等多种课堂形态;三是教学方式转变,更加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四是学习方式转变,采用了线上线下、虚实结合、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五是评价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多元化、可视化和及时化的课堂评价。最后,针对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关注技术融合教学的“融合点”;二是熟知技术融合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用于实践;三是树立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意识,供参会教师借鉴学习。

 

  

  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讲师王阿习进行点评及会议总结

 

  

  图 嘉宾合影(部分)

 

  随着2022新课标的发布,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育人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改变者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态,作为教师更要积极主动转变观念,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才能取得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更大突破,共同构建新时代的课堂新样态。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