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深圳南山|“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项目团队在深圳市南山区开展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项目指导

文章来源:学习科学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5-07-21



6月12日-13日、19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项目指导团队(以下简称“北师大项目组”)余胜泉教授、崔京菁博士、刘婉丽老师深入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小学、大磡小学、白芒小学、向南小学,开展6月份课题指导工作。本次指导涵盖专家讲座、教师培训、课堂研讨等多元形式,聚焦AI赋能跨学科教学、校园农场课程建设、全学科阅读等创新实践。

南油小学

6月12日上午,北师大项目组携手南油小学举办“智联跨界 科研向新”AI赋能跨学科学习素养课堂研讨会,南山区教育局、教科院领导,北师大专家团队,多校教师代表参会。王月红校长在致辞中介绍,学校以AI技术赋能素养课堂,依托跨越式项目推动教育创新。张欣老师在《火烧云》语文课上,借助AI助教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手法;肖丽丹老师在《评选吉祥物》数学课上,利用AI生成设计素材,实现数学与文创设计的跨界融合。李丹丽老师作《“三阶跨学塔”——突破与创新》专题汇报,阐释塔基层知识转化、塔身层问题解决、塔顶层成果迁移的模型及实践案例。活动尾声,余胜泉教授作点评与讲座,肯定了学校将国家课程大单元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结合的做法,阐述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意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及科学使用方法,强调要发展学生完备的内部认知网络,平衡内外认知网络,避免认知外包陷阱。本次活动通过课堂观摩、理论研讨、成果展示三维联动,呈现了AI赋能跨学科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图1 张欣执教


图2 肖丽丹执教


图3 李丹丽汇报


图4 余胜泉教授作讲座


图5 活动合影


大磡小学

6月12日下午,北师大项目组在大磡小学开展“校园农场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规划研讨活动”。与会人员首先参观4500平方米校园生态农场。随后观摩温慧君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蔬菜成长记——从泥土到爱心的旅程》跨学科课例,学生通过分享生长日记、朗诵、表演情景剧等形式,完整呈现从种植到爱心义卖的实践过程。接着袁树娟老师作校园生态农场课程规划进度汇报,介绍以“自然・人文・科技”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最后,余胜泉教授从课程体系构建方法、跨学科整合策略、数字化实施路径、教学评一体化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专业的点评。他充分肯定了课程的完整性,建议以大单元设计驱动任务,借助教学平台沉淀学习过程,完善教学评一体化体系,拓展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内容,并鼓励学校将农场课程打造成特色名片,推动跨学科教育的深度发展。本次活动通过课例展示、课程汇报与专家指导,清晰呈现了跨学科学习实践成果,为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指明了方向。


图6 温慧君执教


图7 袁树娟汇报


图8 余胜泉教授指导


图9 活动合影


白芒小学

6月16日下午,白芒小学教师高阳展示了《优化》的跨学科主题课例,融合数学流程优化与劳动实践,通过“沏茶”“烙饼”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探究时间管理策略,并借助AI完成营养查询与作品评价,推动数学思维与劳动素养的深度融合。研讨环节,崔京菁博士肯定了课程的实践性,建议从锚定教学目标、设计驱动性问题、深化AI技术与学科核心概念融合三方面优化设计。此次活动为学校明确跨学科教学与AI赋能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图10 高阳执教


图11 研讨现场


向南小学

6月19日上午,北师大项目组在向南小学举办《全学科统整式阅读及其实施路径》主题讲座。刘婉丽老师系统阐释项目背景,引用多位学者的观点强调打破学科壁垒的重要性,以及阅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深入解析深度阅读与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具体案例分享全学科统整式阅读的实施策略。活动尾声,北师大项目组与校方就暑假推荐书目及后续计划展开讨论,期待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形成可推广的阅读教学成果。


图12 活动现场


至此,深圳市南山区“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项目本学期第三次指导活动圆满完成。此次活动通过多元形式在AI赋能跨学科教学、跨学科课程建设、全学科阅读等领域形成了丰富实践成果。新学期,课题团队将持续聚焦南山区教学需求,深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