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7-03-24
在当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培养、培训与专业化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以“新技术·新教育·新理念”为主题的互联网+教师教育高峰论坛于3月18日-1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本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教师教育网承办。
论坛邀请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王定华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做开幕致辞,北京市教委李奕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教授、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宁副教授等做主题演讲,分享讨论在整个互联网+的时代大环境下,高质量教师培养与培育的理念、创新模式、途径与方法等,以信息化助力提升教师质量,推动我国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王定华司长致辞,王司长展望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他认为信息对教育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影响,受信息技术的冲击,教育的变革是革命性的变革。王司长用“三台戏、五张台、两件事”三个关键词概括了我们国家教育未来发展要开展的重要工作,为教育工作者、研究工作者开拓了视野。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王定华司长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致辞,在朱部长看来,今天教师教育处在一个前沿的技术变革和全国教师教育供给的时代,中国今天的教师教育需要有一个新的制度供给。
朱旭东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作了题为《面向智慧教育的教师发展新方向》的报告,“教育改革要以信息技术创建智慧的学习环境,环境智慧了之后,就有智慧教学法,还要有智慧的评估。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培养智慧型的人才。”
祝智庭教授
北京市教委李奕副主任作了题为《探索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走网的新模式》的报告,“教师走网的基本特征是人岗不动,但是服务是迁移的,身份是流转的,服务与经验是共享的。教师走网的基本价值体现,是智力资源的服务迁移作为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一个有效手段。”
李奕副主任
北京大学汪琼教授作了题为《慕课用于教师培训的可行性验证》的报告,“用慕课来培训教师确实是可行的,因为我们确实有这样一群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存在,这也是中国教育之所以这么好的原因。”
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教授作了题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标准研制说明》的报告,郭教授详细阐述了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何优化课堂,“技术会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工具。在这样的网络移动环境下,教师、学生利用资源,通过有效的组织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郭绍青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作了题为《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透视下的教学现象探析》的报告,王教授详细介绍了如何用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来研究教学现象,以及如何从多样的信息当中抓住课堂教学行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
王陆教授
国家开放大学韩艳辉教授作了题为《互联网+时代的跨区域在线教师团队建设》的报告,韩教授详细阐述了基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课程教师培养,“相对于短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形式,基于课程时间相对较长的系统性学习或培训,对于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效果更好。”
韩艳辉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作了题为《大数据时代的数字教师》的报告,余教授对数字教师提出四点建议:数字教师要基于教育大数据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基于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开展教育服务、基于虚实融合的育人空间创新教学服务,以及学会跟人工智能教师共处。
余胜泉教授
北京大学郭文革教授作了题为《互联网——一个全新的教育生态环境》的报告,郭教授对于教育技术史的发展以及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当中的运用做了详细阐述,“没有技术就不可能存在人类教育”。
郭文革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桑国元作了题为《从“数字社交控”到“数字学习控”:教师教育中的社交媒体》的报告,“真正的学习我们应该实现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的一种结合,一种深度的融合,才可以达到创新和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马宁作了题为《基于大数据的教师适应性培训》的报告,马宁教授认为每个教师的培训需求不是同的,需要个性化和适应性的培训和指导,我们在提倡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和适应性培训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到教师的个体。
马宁教授
3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做闭幕致词,倡导“做好持续性、延续性的工作规划,‘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教师教育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讨。”论坛圆满落幕,期待更多教育行业从业者以及广大高校师生进行交流合作,推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教育质量提升,加速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