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北京通州 | 通州区青年骨干培训启动会暨科技教育理念与创新专题讲座顺利举行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学习科学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4-03-27



为促进通州区中小学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学术型骨干科技教师,进一步推动各中小学青年科技教师队伍建设,探索科技创新教育样板和示范,区教委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3月22日上午举办了通州区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启动会暨科技教育理念与创新专题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习科学实验室主任崔京菁、助理研究员孙连秀,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贾晓玲,入选首批青年科技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校领导代表以及全体学员共同参加。体美科郑美丹主持会议。


图1启动会现场.png

启动会现场


图2体美科郑美丹主持会议.png

体美科郑美丹主持会议


启动会致辞

体美科负责人董宝玉致辞,对通州区教委和中心专家团队表示感谢,对入选本次培训的青年教师表示祝贺。他表示,党的二十大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要求,通州区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理念与创新工作,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创新科技教育活动、完善科创课程体系。他期待,通过此次培训,培养研究型、学术型青年教师。


图3体美科负责人董宝玉致辞.png

体美科负责人董宝玉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表示,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青年科技教师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起关键性作用,科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有扎实的知识体系,也要以真情境为载体,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训练及科学素养的提升。通过科创教育培训,使青年教师成为引领北京市科创教育的骨干力量,推进通州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4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致辞.png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致辞


此次通州区青年骨干教师培训是通州区第一次针对青年科技教师的规模性培训,在申报之初得到了学校和青年教师的大力支持。

学校代表龙旺庄小学副校长张天玲向通州区教委及高精尖中心表示感谢。她表示,学校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环境、教师、课程、活动多要素整合,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科创教育培训,聚焦探索科技创新思路与路径,发挥青年骨干教师领头作用,打造科技教育新高度,为区域科创教育贡献力量。


图5龙旺庄小学副校长张天玲发言.png

龙旺庄小学副校长张天玲发言


学员代表潞苑小学科技教师曹艾嘉对通州区教委提供学习的平台和学校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她代表全体学员表示,培养科技人才是科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训期间遵守培训要求,共同学习新理念、新方法,积极交流合作,不断提高自己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探索科技教育新路径,更好的指导学生实践。


图6潞苑小学科技老师曹艾嘉发言.png

潞苑小学科技教师曹艾嘉发言


专题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进行了“证据导向的跨学科科创教育”专题讲座。他指出,智能时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先进,但离散化、碎片化越来越严重,缺乏了连贯整合与应用,只能掌握浅层次的信息,无法形成深层次的素养与能力。在基础教育领域,迫切需要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形成跨学科概念和思维,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从基于证据的学习理论的内涵、基本特征,证据导向的跨学科教学的内涵、基本要素、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等方面,介绍开展证据导向的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构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促进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知识网络。正确地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创教育,应当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三方面素质入手,推行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跨学科科创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专题讲座


科创教育课题发布与指导

本次科技骨干教师培训注重依托课题引领科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探讨科技课程建设途径。中心针对此次培训开设了科创教育课题。中心学习科学实验室主任崔京菁进行了科创教育课题发布与开题指导。她从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理论依据、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主要过程等方面进行介绍课题研究流程及研究步骤,为培训教师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实现骨干教师培训的目的,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基础。


中心学习科学实验室主任崔京菁进行科创教育课题发布与开题指导


未来,项目组将与教师团队进行持续性的专题学习、入校指导、课题研究,为全面提升通州区中小学生以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素养,促进通州区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9与会人员合影.png

与会人员合影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