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互联网+”教育体系研究》顺利开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7-04-0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互联网+”教育体系研究》于2017年3月3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演播楼举行了开题论证会,得到专家领导的一致认同,顺利开题。会议分为与会专家领导介绍、专家组组长推举、开题报告、专家讨论等环节,先后由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田晓刚、专家组组长王珠珠教授主持发言。
会议伊始,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育学部副部长、《“互联网+”教育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余胜泉教授介绍参会专家,参会专家包括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北京大学贾积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美凤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王素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陈海东博士、中央电化教育馆赵兴龙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周跃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科处田晓刚副处长、中国移动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李小文、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参与课题的老师和博士、硕士参加了会议。
朱旭东部长致辞,朱部长认为这次北师大教育学部重大课题项目开题会对于北师大学科实力增强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北师大教育学学科建设有很大帮助,对与会专家领导的支持表示感谢,希望项目能够取得丰硕成果。
课题负责人余胜泉教授从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总体框架、研究子课题、研究计划、研究团队等6个方面做开题报告。余胜泉教授详细阐释了针对学生、学校、区域教学体系等不同维度的“互联网+”教育生态环境研究、“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互联网+”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及其干预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课程研究、“互联网+”促进教与学变革研究等11个子课题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教授、陈丽教授、朱旭东教授、黄荣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李奕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周跃良教授、香港大学王敏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吴砥教授、中国移动教育创新中心李小文高工等专家学者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课题研究。专家组研读了课题申报书,听取了课题负责人余胜泉教授的开题陈述报告,经过深入地质询和广泛的讨论,认为课题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实意义和很强的创新性,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宏大课题。“互联网+”教育可以让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速推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互联网+”教育可以构建灵活、开放、终身、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创新。该课题研究团队实力雄厚,吸纳了政府机关、著名企业和高校的智力资源,相信会有好的成果产出。
       最后,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选题准确、研究目标定位清晰、研究内容全面、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计划可行,同意开题。专家组针对子课题关联架构、教育体系的宏观视角、政策建议的实践等方面提出建议。余胜泉教授及子课题负责人就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等与专家进行深度交流。希望此课题能够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朱旭东部长致欢迎词
 
参会专家学者
 
余胜泉教授做开题报告

 

 

 

 
 
专家组成员展开讨论
 
余胜泉教授与专家互动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附:互联网+”教育体系研究项目框架
互联网+”促进教育体系变革为主线,以促进国家教育公平、学校优质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为核心目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互联网+”教育体系研究框架
第一,“互联网+”变革教育最先影响的是教育环境,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未来教室、创客空间、虚拟实验室等不断涌现,学校、教室等教育环境,乃至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要开展“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环境研究。
第二,当学生基本的教育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势必会对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开展“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开展“互联网+”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及其干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三,当学生的基本认知与思维方式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的时候,在此基础上建构的教育大厦,必然要发生革命性的裂变,学生认知与思维方式的改变将对教育产生新的需求,将倒逼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学校组织结构等核心要素发生系统性变革。因此,开展“互联网+”时代的课程研究、教与学研究、学校组织研究与教师发展研究,是实现“互联网+”促进学校优质发展、区域教育公平的关键。
第四,在“互联网+”时代,当学生个人成长体系、学校教育体系发生变革时,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区域教育管理与组织体制机制将无法满足新型的学校教育需求。因此,本课题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从供给侧改革教育公共服务的视角,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开展“互联网+”促进区域间教育公平研究,以期推动教育服务业态转型升级,推动整个教育服务的运作流程发生变化,创造出新的教育服务新业态。
第五,新型的教育生态环境、新型的认知与学习方式、新型的学校与区域教育体系,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诉求,呼唤多元主体参与、个性化、精准的、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教育评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互联网使教育评价在评价依据、评价主体参与、评价内容、评价发挥的作用等多个角度实现了转变。因此,从以往的甄别、选拔的评价转变到促进发展、关注过程的评价视角,开展“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评价研究,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当学生的成长体系、学校教育体系、区域教育体系等相继发生变革时,将会对国家的相关教育战略产生新的需求,促使国家的教育体制机制发生变革。因此,本课题将开展“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国家战略研究,探讨“互联网+”教育体系的国家整体战略顶层设计、发展的制度保障等,通过提出“互联网+”教育体系变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变革。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