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广西班)顺利结班

文章来源:行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8-14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形态,数字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文件精神,积极响应“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稳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等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创新应用,助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2025年8月10日至14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广西教育技术学学会,于北京举办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的专题培训(广西班),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为新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案。

本次培训,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由专题讲座、高端大会观摩、名企交流、经验分享组成。


图 1 培训现场


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傅骞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平权——面向普适的信息科技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为题作报告。他表示,信息科技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本文简称为先进技术教育。先进技术教育平权实践逻辑,包括教育理念、技术环境、课程体系、实施样态、学校发展,即要有先进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技术生态、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建设路径。他强调,“创新激发+问题解决”“社会责任+自主可控”是先进技术教育价值取向的题中之义。在技术生态方面,他展示了其团队创建的米思齐开源生态组成:编程工具、智能硬件、服务平台。在开展形式上,他介绍了国标、兴趣、竞赛三种课程如何突出AI。在建设路径上,他分享了特色科创学校的建设路径及其典型案例。


图 2 傅骞作报告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主任编辑仲玉维以《数字领导力: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刊发》为题作报告,分享了课题申报与研究、课题成果转化、成果刊发流程与技巧。她表示,数字时代的文章理应思考以下几点:一是问题导向。选题源于教育痛点,研究解决真问题。二是实证支撑。用数据说话,避免“空谈理论”。 三是规范转化。按学术标准撰写文章,贴合期刊定位。四是实践落地。成果服务学校发展,实现“研究-实践-推广”的闭环。她强调,课题研究要既能产出高质量成果,又能助力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真正实现“从研究到实践”的价值转化。


图 3 仲玉维作报告


在“人工智能赋能学校数字化转型”主题上,中心专家分别围绕“学教研评管”的理论与实践分享了系列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主任李晓庆以《AI助力教学与管理》为题作报告,分享了AI转型政策感知、AI助力教学和管理实践探索。她表示,AI大模型赋能中小学教师教学有四大转向:一是教学资源从外引资源到自建资源探索;二是教学活动从静态感知到动态情境体验;三是教学媒介从单机多媒体到人机协同共育;四是教学评价从结果评级向过程深度复盘。在AI助力管理探索方面,她表示,AI数据赋能教学、管理优化,可依托产生的数据形成校园数据驾驶舱,实现学生、教师、学校、教研员、市-区-校各级别管理者等多角色、多维度可视化管理。


图 4 李晓庆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习科学实验室主任崔京菁作《基于“证据-解释-转化”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报告,分析了数智时代学校发展趋势,介绍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分享了以“证据—解释—转化”为驱动,促进深度理解的教与学发展路径。她表示,该路径的核心是基于证据的学习理论、实现AIGC支持的证据解释、结果转化的深度学习。


图 5 崔京菁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应用实验室项目负责人崔翔鸣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师教学中的运用及典型案例》。诸如,课前,借助AI实现任务驱动、资料搜集、思路启发;课中,AI扮演模拟对象、数字伙伴、虚拟导师;课后,AI成为班主任助手、辅助分层作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等。


图 6 崔翔鸣作报告


人工智赋能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最终指向依然是人才培养。为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题作报告,系统讲述了人工智能时代基本认知规律:认知外包的内涵、机制、类型、层次、陷阱。在此基础上,他表示,数智时代,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以此来跨越认知外包的教育陷阱,具体如下:一是要指导思想转型,遵循智能时代的认知科学规律;二是要培养目标转型,释放人机结合的分布式智能;三是要课程体系转型,构建多态、多境、跨域的课程体系;四是要评价机制转型,进行面向成长的发展性评估;五是要管理体制转型,形成开放、弹性、适应性的治理。他强调,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充分利用智能教育环境的特点将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不仅关注通用能力发展,还强调学生的独特性,实现核心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全面发展。


图 7 余胜泉作报告


现场教学环节,中心行政办公室主任李晓琴、合作发展办公室项目负责人王玮带领参训教师观摩世界机器人大会,拓展其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视野与思路。名企交流环节,参选教师走进北京世纪超星、腾讯总部,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实践案例。


图 8 参观交流


结班仪式上,中心项目组为参训教师颁发结业证书、优秀学员证书。同时,学员代表分享学习心得,高度肯定此次培训内容的价值意义,并表示,要将收获的前沿理论、成熟实践、典型案例,带回学校和区域,为本校的数字化转型探索提供启发。至此,此次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广西班)圆满结束。


图 9 学员代表交流分享


图 10 颁发结业证书


图 11 培训合影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