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科创新与发展 ——暨何克抗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隆重召开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7-06-06



为推动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技术学科的深入发展,加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总结何克抗教授的学术思想及研究实践,“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科创新与发展——暨何克抗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于6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承办,旨在集中讨论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搭建高端交流平台。研讨会吸引了来世界各地的华人学者、中小学工作者等400余人,他们来自120多所高校专家,50多所企事业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教授、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女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新先生、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杨九民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芒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余胜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武法提教授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大会现场

余胜泉教授主持开幕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开幕式上,6位嘉宾先后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何克抗教授可以说是“四有”好老师的典范。何克抗教授是教育技术学科的创立者之一,长期潜心钻研,为教育技术理论探索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校长赞许何先生把自己的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国实践的土壤中,一直践行“教育的实验室,建在学校里、建在课堂上”的理念,被称为“小学里的大教授”,十几年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全国30多个试验区,把先进的教育技术用于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他提出的“跨越式教学法”,已经惠及成千上万的学生,让他们的人生因此而改变。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授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发来祝贺视频,他表示何克抗教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顶天立地,深入基层,引领带动,收到校内外师生的高度认可和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女士认为何克抗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实践精神需要传承和发扬,他深入实践的精神直接影响了他的学生们,比如赵兴龙博士长期深入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身先士卒。

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女士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新先生概括何克抗教授的主要成就在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中国式的信息化教学理论构建,以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新先生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杨九民教授代表主任委员杨宗凯教授发言。纵览何克抗教授的学术生涯,他在不同时期取得的学术研究,某种程度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缩影。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何克抗坚毅自觉的学术风格。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杨九民教授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教授宣布第一届“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奖”个人成就奖获得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何克抗教授及其团队体现了对“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自主创新。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教授

何克抗教授获得第一届“南国农信息化教育奖”个人成就奖

开幕式及嘉宾致辞结束后,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郭绍青和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等5位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还播放了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副校长致研讨会的贺信,任友群副校长在信中赞扬何克抗先生作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在专业创建、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等方面屡为人先。为使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实现教学和人才的跨越式发展,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农村,何先生深入一线学校开展“跨越式教学”实验,创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理论和方法。

首先,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以《何克抗:教育技术理论探索、创新和实践的典范》为题做了发言。李克东教授认为,何克抗教授在基础教育领域中,长期开展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项目的理论探索,并进行大规模教学改革试验实践,在实践中,何克抗教授不断进行思考、批判,在不同时期都提出创新的理论观点,并以此指导实践。所以对于我们而言,在理论探索和创新时,应该重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对西方的先进经验要分析、借鉴,批判、吸收。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

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提出三种研究:梦想驱动的研究、问题驱动的研究以及以人为本的研究;回顾并前瞻了技术促进学习的4个问题:教与学的效率,学校的重组,个性化课程和全球化教育目标。


台湾中央大学陈德怀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以《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的反思》为题目做了发言。她首先感谢何教授在内的老一辈学者们搭建的教育技术平台,这是一个活跃的学术领域,需要我辈继续努力。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使我们更加关注学习者,推动了服务模式、服务主体和基础制度的改变。比如说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在做的双师服务,学生除了在课上获得教师服务,课下还可以选择北京市任一骨干教师。教师资源不再以学校为单位,而是以社会为单位进行配置。灵活、多样、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作为用新理念和新技术,破解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变革的创新实践领域,教育技术的学术文化应该坚持开放与创新,开放指,向所有学科的方法和人开放;创新指,从教育问题出发,用新模式、新制度和新知识解决新需求、新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的郭绍青教授以《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校教育变革》为题,探讨了计算机、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对学习空间产生的影响。学习空间1.0的重要特征是储存和共享;学习空间2.0重点发挥交流与知识升级的功能,比如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在进行的实验,是典型的智力资源有效共享的案例;学习空间3.0是个性化的,将变革组织形式实现规模、个性化教育;学习空间4.0是智能化的,将实现智能个性化的教育体系。


西北师范大学的郭绍青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重点解读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历史使命,兼谈何克抗先生的学科贡献及学术定力。何克抗教授论文的总引用频次在北京师范大学和教育领域都排名第一,可见其学术影响力。目前的课堂组织形态与基本教学原则已经延续了300年,已经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教育技术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途径,可以优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效果。基于此,重新思考教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教育技术学科应在大教育发展语境下构建共同话语体系,形成学科共同体。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


武法提教授主持主题演讲和专家论坛

随后由北京师范大学武法提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谢幼如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清堂教授和北京大学尚俊杰教授等4位教育技术领域中青年学者以学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议题,进行了专家论坛。顾小清教授首先发言,她认同陈丽教授和黄荣怀教授提到的教育技术领域前景广阔,与此同时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尽管存在一定问题,顾小清教授依然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教育技术的研究者是站在新的时空下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引领者,我们一直在创新实践。谢幼如教授提出了三条建议: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开放创新;三,有所作为、有所担当。尚俊杰教授认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但是首先我们要开放,教育技术学科不仅仅是我们的,也不仅仅在座的,而是所有人的,应该吸收各个学科最优秀的人才来研究教育问题。其次要多元,关注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再次要专注,每个学校的教育技术学科都应该找到一个点,专门、深入做下去,也就是刚才黄荣怀教授提到的恒毅。刘清堂教授概括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脉络吻合,整体形势是很好的,但是要注意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需要大量坚实的努力。除了自身学科发展外,也要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助力,为未来培养人才。刘清堂教授还强调了多学科交叉,这是教育技术学科的短板,更是优势。最后,我们要结合具体实践,服务国家发展。


专家论坛


大会合影

下午的研讨会由何克抗教授的报告开始,与会代表聆听了何教授题为《关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自主创新》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何教授首先回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然后着重从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领域这两个方面,概括介绍了七大方面的自主创新。何教授总结道,在对教育技术本质认识的深化方面,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完善了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义”,并自主制定了“应用领域的定义”;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丰富与拓展方面,引进并修正完善了教育技术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建构了信息化教学的核心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拓展形成了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在实践领域的创新方面,做到了大规模贯彻实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何教授认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形成的时间虽然还不长,但是实现了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并且独树一帜的自主创新,他对教育技术学科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冀。


何克抗教授作专题报告

随后研讨会以专家论坛的形式,就何克抗教授学术思想的三个阶段开展了深入的研讨。北京师范大学董艳教授主持了“阶段一:西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与批判发展阶段”的专家论坛,西南大学刘革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宋继华教授、北京华乐思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郑永柏博士、北京捷思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邢文华博士、百度公司岳国锋博士和甲骨文公司李月异博士回忆了何教授在理论实践方面对自身学术和发展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吴娟教授主持了“阶段二: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阶段”的专家论坛,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部魏顺平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乔爱玲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张文兰教授、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发展研究部主任林君芬博士、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信息中心石义琦主任回忆了何教授理论联系实践对自身学习和工作的启示;北京师范大学马宁教授主持了“阶段三:教育技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与均衡发展阶段”的专家论坛,首都师范大学孙众博士、宁夏大学张玲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陈玲博士、曲阜师范大学赵可云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王济军博士、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教育局赵怀中局长回忆了何教授理论指导实践对区域和学校发展的影响和产生的成就。各位专家代表均深情回顾了跟随何教授学习、与何教授共同工作的点点滴滴,无不令在场听众动容。


“阶段一:西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借鉴与批判发展阶段”专家论坛


“阶段二: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建构与发展阶段”专家论坛


“阶段三:教育技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与均衡发展阶段”专家论坛

最后,北京大学林建祥先生回顾了与何克抗教授多年以来的学术交流和共同推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历程,强调新时期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需要变革创新,而不仅仅是技术发展。林先生同时发表了总结性致辞,希望借此次研讨会推动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的深度互动交流,推动教育技术学科的长足发展,推动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科创新与发展——暨何克抗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以何克抗教授学术思想为主线,回顾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历史,同时展望了未来。相信大家定会秉持何克抗教授潜心钻研、恒毅自觉的学术精神,坚持深入实践、开放创新,共同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持续发展。


何克抗教授弟子合影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