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7-09-20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国家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为迎接党的十九大,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公众尤其是大学生健康教育,为此北京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了“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高端论坛”。论坛由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光明智库、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光明网等共同承办。论坛全程通过光明日报社全面丰富的传播渠道,借助报纸、网络、两微一端等载体有效宣传,以融媒体方式进行“光明大直播”,将活动影响力有效放大,对全国高校乃至社会各界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政策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协助北师大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于9月16号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开展了“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分论坛,从专业的领域研讨健身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分论坛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建设号召,进一步激发师生投入锻炼的行动热情和增强体质的自觉意识与理论基础。参与此次分论坛的有清华大学健康中心主任张冰,北京大学赫忠慧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米靖教授,北京体育大学侯世伦副教授,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甄志平教授,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纪仲秋教授,北师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俊奇副教授,北京嘉高喜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曾皖欣副总经理,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晓庆老师和体育教研员张皓月老师等。此外,前来现场参加论坛听讲学习的有健康教育相关学者、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大学生等。
图一 甄志平教授主持分论坛
此次分论坛由甄志平教授主持,其余各位专家分别分享了自己的主题报告:
首先,清华大学健康中心张冰主任就“大学生健康现状及如何提升”做出主题报告。报告中根据中国疾病防控中心发布的大学生健康问题,以清华大学关于体质健康的办学理念为例,以自身的支教经历分享,强调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体质健康,才能激励大家保持运动的习惯。
图二 清华大学健康中心张冰主任
北京大学赫忠慧教授就“学生身体健康素养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做出主题报告。该项目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着力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学习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问题,构建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赫忠慧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项目研究背景,分别从建立初中学生身体健康素养综合评定指数、建立自主的体育课程及教学资源库、提供的教育服务供给、探索体力活动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等四个方面介绍了研究的内容。
图三 北京大学赫忠慧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米靖教授围绕“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伤病与训练”做出总结。报告中分析了当今中国运动员易受伤病的原因,介绍了科学训练理念。
图四 北京体育大学米靖教授
随后,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纪仲秋教授介绍了“运动干预对人体健康平衡能力的影响”,从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结果、研究总结四个方面分析通过运动干预,可以有效提高人的平衡力,防止老年人的跌倒。
图五 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纪仲秋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侯世伦副教授生动地分享了“让运动是良药成为可能”理念,通过不同职业、爱运动和不运动的人的健康数据对比去证明运动是良医。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的运动习惯,要懂得科学健身、循序渐进、莫忘初心。
图六 北京体育大学侯世伦副教授
北师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俊奇副教授分享了“自主研发智能手环助推体育课实践应用”的主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体育与运动学院,共同设立了《可穿戴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实时监测系统》项目,旨在将技术引进体育课堂,同时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
该智能手环项目由郭俊奇教授研究团队自主研发,实时采集学生体育课上的运动生理数据,进行智能化数据处理和分析,生成体质评估结果并实时反馈给手环佩戴者与体育老师。作为在青少年体测和运动评估中的一种创新应用案例,尝试为传统模式下的青少年体质监测引入新理念和新方法,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时反馈与评价,有效辅助体育教师开展日常教学活动。
图七 北师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俊奇副教授
北京嘉高喜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曾皖欣副总经理带来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急救正知,解危济世”关于学校急救措施与方法的主题分享,介绍了心肺复苏流程,展示内科急症、创伤急症、环境相关急症等几大类常见的病症的原因、症状、急救措施。
图八 北京嘉高喜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曾皖欣副总经理
最后的现场互动提问环节,参会学生和教师向专家请教了例如如何解决生活、工作、运动三者协调等切合自身体质健康的相关疑问,专家们就不同问题各自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图九 各位专家合影
本次论坛从健康教育和健康素养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各位专家为现场所有参会者带来了一场高质量的体质健康报告分享,成功取得预期效果,分论坛圆满闭幕。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