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北京昌平 | 技术赋能教学方式变革——中心专家赴北师大昌平附校指导智慧教学项目语文研究课活动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学科教育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4-01-13



1月11日,“智启未来”智慧教学项目语文研究课在北师大昌平附校顺利开展,此次活动旨在探索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提升项目实验校教学智能化水平,助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临近学期末,本次活动主题为“智能点阵笔助力高中语文专题高效复习”,活动分为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备课、点阵笔支持下的互动授课和专家点评三个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高一年级语文科教师吴树军、李可欣分别带来《文言文语句翻译》《病句修改》两个专题的复习授课,项目组予以全程支持和指导。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学科教学实验室主任李晓庆、项目主管李希铭,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李桔松,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主任杨剑英、教研员于吉李、马国新、王娟、李彩玲,昌平附校副校长沈静、信息中心主任傅强、教学副主任徐巍等专家和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昌平附校及外校部分语文教师参与了听课和观摩学习。

基于数据分析确定复习主题

本次活动教学内容的确定基于学校近期开展的模拟考测评,昌平附校语文高一科组在考后教研分析中发现,由于文言文阅读积累少、使用场景少等原因,导致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都有较大的畏难情绪,作答效果普遍不佳,文言文相关试题在所考题型中表现较差


图1.jpg

图1 基于期末模拟测试智慧学伴分析报告得出的“文言文”模块得分情况


而在现代汉语学习中,病句属于典型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题型,该题型普遍较难,优生往往也表现不佳,一定程度反应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存在薄弱之处,有必要进行专题讲解和练习。


图2.jpg

图2基于期末模拟测试智慧学伴分析报告得出的“病句修改”模块不同层次学生得分情况


智能点阵笔助力课堂活动高效开展

基于大数据教研分析结果,吴树军、李可欣分别针对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汉语病句修改开展专题复习。课堂中,吴树军选用了5条经典文言文语句供学生开展练习,借助智能点阵笔实时观察每位学生作答,及时整理归纳学生翻译问题,并通过学生互批、师生对话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文言文翻译中的主要原则。李可欣则通过点阵笔投票作答方式发现学生在病句修改中存在的问题,辅以相应例题的修改加以辨析,帮助学生提升辨析病句的能力。


图3昌平附校高一语文教师吴树军(左)、李可欣(右)使用点阵笔进行授课


专家点评为教学变革出谋划策

本次活动的专家依次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和指导。

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马国新认为,学校科组基于大数据分析确定复习主题有助于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问题,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值得肯定;同时,他表示,智能点阵笔帮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给与及时点评指导有助于课堂效率提升。

教研员于吉李点评指出,文言文的理解和学习一直是高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在课上使用翻译方式进行讲解和复习难度很大,授课老师在点阵笔支持下引导学生完成5种翻译原则的归纳值得肯定;针对《病句修改》一课,教师教学设计目标清晰,引导学生对病句开展了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了病句修改的基本方法。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李桔松点评指出,两位老师做复习课公开课很有勇气,进一步拓展了技术的运用场景,期待老师在今后语文跨媒介阅读课堂上进一步探索点阵笔使用,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认为,两节课呈现出了在技术赋能下实现了选题精准、教学重点突破、课堂互动增强的特点。他表示,语文教学要在“术”“道”“势”三个层面进行改进。“术”即语文教学基础的字词、句法上应巩固基础,避免结构性缺陷;“道”指重点关注语言能力提升,增加学生阅读量、写作量,实现“以读促读、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势”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引发学生精神共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中心主任杨剑英结合余胜泉教授的指导进一步指出,技术与学科的融合不应停留在浅层次的“拉手”层度,应进一步借助技术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提供多样的资源和工具,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互动,激发学习心流的发生。


图4出席专家依次给予点评和指导


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主任李晓庆主持了本次活动,简要介绍了项目背景和进展情况,并对点阵笔的主要功能、笔迹回看方式进行了介绍,组织参会教师进行了体验。


图5.jpg

图5李晓庆主持活动


会后,昌平附校副校长、语文教师沈静表达了对各位专家的感谢,表示获益匪浅,学校将进一步借助“智启未来”项目的开展,组织教师进行有点到面的实践,积累提炼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和路径,进一步推动学校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


图6.jpeg

图6 昌平附校副校长沈静总结发言


图7.jpg

图7 活动合影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