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7-10-23
文|学科教育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政府支持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平台。中心的“互联网+智能体育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计划建立青少年学生成长发育与体质健康,身体动作功能,运动学习技能水平,以及健康教育知识评估模型,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选拔中学体育教学名师,遴选优质教学课程,逐渐形成中学生运动处方内容库、中学生身体功能训练方法库、学校体育优质教学资源库、中学健康教育知识库,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传授健康及运动知识,教授运动技能、指导体育锻炼,引导学生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利用研发智能运动穿戴设备,追踪青少年生活方式特征及运动特征,深入分析中学生生活方式构建规律,深度挖掘体力活动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2017年10月19日下午,北京教育学院来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双方共同研讨体质健康相关工作。参加此次会议研讨的领导老师主要有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李健副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基础教育人才研究院曹慧博士,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靳飞老师,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徐扬博士,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徐峥博士,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童恩栋博士,北师大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赫忠慧教授,北师大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宋元明老师,北师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俊奇副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骆艳老师,北师大高精尖中心党支部书记李葆萍博士,北师大高精尖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晓庆老师,北师大高精尖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体育助理教研员张皓月老师等。
首先中心党支部书记李葆萍博士简单跟大家介绍了中心的核心工作,中心的核心使命就是充分利用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手段,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投放到网上,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服务。接着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晓庆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中心体质健康工作的核心思想是汇集学生的全周期的健康大数据,目标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建模,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基于北京市明年开始启动新的中考改革方案,对学生健康长期推进。
李晓庆老师介绍中心工作
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徐扬博士向大家做了“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教育课程实践研究”主题报告,介绍了其目标是以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宗旨,积极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探索健康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其中正在进行北京市中小学健康素养调查,同时还研制了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努力搭建一个健康教育引领以及示范项目的交流合作平台。
徐扬博士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李健副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体育课堂教学行为观察的研究”。介绍了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老师研究离不开课堂、内容和学生。对学生学习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只片面考虑教师的教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强调教与学要互动,重点关注学生的反馈。
李健副教授
接着,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体育助理教研员张皓月老师介绍了中心的体质健康工作进展:智慧学伴体质健康模块是通过体质健康监测获得数据,利用智慧学伴的平台将数据以及报告呈现。专家团队提供优质资源,为体育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教学培训,将体育学科数字化、信息化,可在课后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体育指导。
张皓月老师
北师大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赫忠慧教授就“学生身体健康素养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做主题报告。报告中介绍了项目研究背景,从建立初中学生身体健康素养综合评定指数、建立自主的体育课程及教学资源库、提供的教育服务供给、探索体力活动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等四个方面介绍了研究的内容,确定评价体系分为健康评估、体制教育和优质资源三个方面。该项目利用“互联网+”技术,包括生长发育与体质健康,身体运动功能,运动技能学习水平和健康教育知识四个模块,将面向全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科学测评。
赫忠慧教授
北师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郭俊奇副教授的“自主研发智能手环助推体育课实践应用”主题报告,介绍了由郭俊奇教授研究团队自主研发,实时采集学生体育课上的运动生理数据,进行智能化数据处理和分析,生成体质评估结果并实时反馈给手环佩戴者与体育老师。作为在青少年体测和运动评估中的一种创新应用案例,尝试为传统模式下的青少年体质监测引入新理念和新方法,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时反馈与评价,有效辅助体育教师开展日常教学活动。
郭俊奇副教授
最后,在会的各位领导老师就体质健康监测方法、智能手环监测实施过程以及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等问题进行沟通研讨,为双方今后工作互相提出宝贵意见,期待后期关于体质健康项目工作双方能有进一步合作,努力构建体育学科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集体合影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