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新路径,打造未来教育新高地——《北京宣言》专家咨询会在我校召开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04



        2019年4月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的《北京宣言》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围绕《北京宣言》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征询了与会专家意见并达成共识。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北京大学教授贾积有,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姚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永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处处长李善庭、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新东方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翟伟、科大讯飞教育事业部副总裁王卓、腾讯智能教育AI项目部总经理关俊辉等近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汇聚一堂,共同研讨了《北京宣言》,并从人工智能+教育、互联网教育、科技和教育、教育公平等焦点问题展开思想碰撞,共同探讨未来教育发展路径。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主持。

  

  图1 会议现场

 

  董奇校长从国家政策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服务等方面谈到北京市在科技和教育、人工智能+教育、互联网教育的一系列规划,并介绍了《北京宣言》起草背景,希望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国际影响、社会基础以及北京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中心定位,能够在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峰会上推出北京市的人工智能+教育计划。董奇校长强调《北京宣言》的重要性,这次教科文组织的峰会在全球的教育、科技文化等相关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关系到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人工智能这一块产业发展需要的强大支撑和相互赋能的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逐渐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引领作用,中国这样的大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如果未来科技更好的赋能教育,那中国的教育应该有更多新的路子,同时在世界上产生更大的引领作用。同时也提出期望,北京能在人工智能+教育发挥引领作用,并形成大学、政府、企业紧密合作的形态,且能开展国际联合项目、定期开展高端人工智能+教育论坛,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发展。

  

  图2 董奇校长介绍《北京宣言》起草背景

 

  余胜泉教授汇报了宣言起草的相关工作并解读了《北京宣言》,希望《北京宣言》一方面可以体现中国的声音,关注教育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人工智能变化的趋势,在描绘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路径,为智能时代的教育提供思想和引领。余胜泉教授从以下几点解读了宣言,一是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理念。人工智能+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并要提供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二是迈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人工智能变革人的生活环境、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课程结构体系、考试测评、教育公共服务等十大要素。三是呼吁全球协作,实施我们的共同议程。遵守人工智能+教育的伦理道德标准、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和变革方式以及建设全球合作伙伴网络。

  

  图3 余胜泉教授解读《北京宣言》

 

  新东方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翟伟谈到人工智能+教育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一个事情。当教育和产业、行业合作的时候,人工智能不是通用化的技术,也不是简单地嫁接,而是一种融合,是需要有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教育技术一起来构建的。并指出新东方目前正在建立世界上最大规模的AI课堂感知平台,希望通过这个课堂,来提升感知教育。同时希望早日制定人工智能+教育标准。

   

  图4 翟伟院长谈人工智能+教育

 

  科大讯飞教育事业部副总裁王卓表示人工智能+教育助力人才培养,要从对知识基础的重视变革到对身心健康、人文素养的重视,要注重语言的学习和人文情怀,语言的交流和沟通可以拉近世界的距离,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光是专注发展,还应解决贫困问题。

  

  图5 王卓副总裁发言

 

  腾讯智能教育AI项目部总经理关俊辉提出,希望从技术角度形成一种更丰富的人工交互界面,而不仅仅是书面、课堂的交互方式。同时希望企业、高校和国家机构加强沟通,提供技术资源和落地的场景,并呼吁加强教育在线服务。

  

  图6 关俊辉总经理谈人工智能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强调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要促进教育公平,重视和关注弱视群体的教育;要强调学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新的技术来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展;同时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人工智能不仅是在学校里面开展,还要能够在全社会实施学习、处处学习。

  

  图7 顾明远先生强调人工智能+教育要促进教育公平

 

  北京大学教授贾积有表示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要把控好人工智能对教学的影响,同时也要建立人工智能+教育联合创新。

  

  图8 贾积有教授发言

 

  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谈到人工智能会深刻改变教育形态,但还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他是一种全息的场景,包括老师的语言、声调、表情、内容,甚至他身上的气味都是很重要的信息。虽然目前人工智能还不能实现这样的情景,但希望在未来有所预见性。

  

  图9 刘长铭校长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表示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目标,而是要实现全人类的教育发展目标。

  

  图10 吴砥谈人工智能+教育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永和指出人工智能+教育要结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它可能面向未来的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出来的工具。

  

  图11 郑永和教授发言

 

  本次咨询会研讨了《北京宣言》的基本内容,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新焦点、新引擎、新机遇、新挑战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态势,从教育的视角梳理人工智能落地教育的场景,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聚焦点,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