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海内外专家及教育技术知名人士汇集 共探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发展趋势—ISO/IEC JTC1/SC36第32届全会及工作组会议开放论坛顺利召开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06-27



  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共同主办的ISO/IEC JTC1/SC36第32届全会及工作组会议,于2019年6月24日—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召开。开放论坛作为SC36工作会议重要组成部分,于6月26日下午顺利举行。

  当前,人工智能一方面有望加速实现更加公平和有质量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打破知识获取的边界,分析学习模式优化学习过程,从而改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伴随着人们对道德、安全和人权等问题的担忧。为此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

  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挪威等10余个国家近70名中外专家及近100名教育、技术领域知名人士,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为教育、学习和培训领域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工作提供新思路。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标准处刘大山副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傅永宝调研员、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黄荣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美国孟菲斯大学胡祥恩教授、智利天主教大学Miguel Nussbaum教授、Innovation公司创始人兼CEO Bruce E. Peoples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卢宇副教授等出席开放论坛。

 

  

  图1 论坛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黄荣怀教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标准处刘大山副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傅永宝调研员先后致辞。

  黄荣怀教授向海内外参会嘉宾致欢迎词,并向参会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随后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机构,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智慧学习研究院、“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等。黄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形成全球性联动的工作机制和研究社区,通过建立各项国际标准,从而跨越数据鸿沟,协同推进未来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图2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黄荣怀教授致辞 

 

  刘大山副处长表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工作的支持保障,中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希望继续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将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新兴技术在学习、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应用,发掘潜在的标准化需求,有效组织和推动相关单位参与SC36国际会议,高质量完成国际标准投票,积极推动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的相互转化。

 

  图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标准处刘大山副处长致辞

 

  傅永宝调研员指出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基础。中国正努力探索如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借助新兴的信息技术为公民提供更加开放、便捷、公平、有效的学习环境,也在尝试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打破知识获取的边界、优化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成果,同时在积极思考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于学习、教育和培训时可能带来的道德、安全和人权等问题。

  

  图4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傅永宝调研员致辞

 

  祝智庭教授就“指数思维赋能智慧教育”发表了主题演讲,阐述了智慧教育的核心内涵及要义,指出指数技术的发展还需要指数思维的启迪,未来需要将指数技术和指数思维融入到智慧教育生态,并介绍了当前国内外体现指数思维的创新实践研究和案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分析了指数思维赋能智慧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为智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祝教授谈到当前时代信息化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也给教育带来了重大变化,教育已经不仅仅作为一个教育现象,而是作为一项全社会关注的公共事业而存在,社会对智慧教育的呼声高涨,他指出教育不仅需要随机应变,而且需要定力,需要坚持教育本身的规律。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通过培植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格品性、较强的行动能力、较好的思维品质、较深的创造潜能的人才。智慧教育的核心要义是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优化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法和智慧评估是智慧教育的三大基石,智慧环境需要构建学习资源大生态,具有连通人与资源、感知学习过程、实现自然交互、适配学习内容、实现过程性记录和数据的整合性分析。指出人类需要“指数技术”、“指数思维”向奇点过渡。

  祝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坚守智慧教育的底线思维,把适合机器(智能技术)做的事让机器去做,把适合人(师生、管理者、服务者等)做的事让人来做,把适合于人机合作的事让人与机器一起来做,汇聚全球智慧,促进人机智能的一体化。智慧教育是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其核心价值是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学习发展体验。

 

  

  图5 祝智庭教授就“指数思维赋能智慧教育”发表主题演讲

 

  胡祥恩教授从通用智能导师系统框架、原型系统、研究团队及其支持机构为我们带来了“通用智能导师框架介绍”的主题演讲。他谈到21世纪人们对个性化学习具有更加迫切的需求,促使了工程界和研究界越来越多的人智能导师系统的关注。

  胡教授提出智能导师系统成功实践的特征,首先需要符合认知规律,并向我们介绍了提25项深度学习原则,以及深度学习问题支架;要实现理论驱动的技术实现,通过过程性数据采集和学习分析,实现认知领域目标掌握水平的动态评估;要结合具体的学习领域和学习场景来设计智能导师系统功能;要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和反思,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通用智能导师系统是一个免费的,模块化的,开源的框架,能够捕获最佳实践并支持教学系统的快速创作,实现重用和互操作性,能够降低编写适应性教学系统所需的成本和入门技能,能够增强教学系统的适应性。

 

  

  图6 胡祥恩教授就“通用智能辅导框架介绍”发表主题演讲

 

  Miguel Nussbaum教授在“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源自对过去错误尝试的学习”谈到教育中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是学习系统应该能够理解学生的步调,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而不是按照系统预设的进度进行学习。他指出教师对技术的适应程度或学习度曲线,刚开始使用技术时,教师从新技术中获得负向的受益,且程度逐渐加深直至到达顶峰,随后负向受益逐步降低并开始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并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上升直至到达临界值。因此我们的目标应该是通过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转变,赋予教师能力,转变学习过程,且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权利,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同时教师需要具备将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和素养,架起课程与技术之间的桥梁。他强调,在教育中,重视的不应是技术,而是教学法和教学内容。

 

  

  图7 智利天主教大学Miguel Nussbaum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研发了智能教育机器人。通过集成自我决定理论和知识跟踪模型,机器人可以提供更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行精准的知识状态评估,从而更好的激励学生学习。卢宇副教授在“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互动机器人”谈到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开发的服务于北京近6万名学习者的智能教育平台——智慧学伴。该平台有着教育数据采集、通过教育知识图谱以及学习者模型实现对教育领域各类服务的分析和支持、为教育领域面向师生的适应性创新服务功能,实现学习者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学知识结构的可视化建模、典型问题的发现与挖掘、优势的增强与劣势的改进。

  同时研发了基于智慧学伴平台的交互式教育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因其智能性,可以解决学习的个性化问题,通过AI技术开发了一款智能学科学习代理机器人,它是以学习者的心理需求为基础,通过增强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动机、可视化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他指出德育是引导学习者建立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的重要方面,也是儿童健康发展、改善不适合行为的核心。而德育教育是跨学科的教育,除了课程知识外,还需要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知识,因此大多数教师和家长难以很好地完成该任务。基于此问题,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开发了AI好老师德育会话机器人,该机器人主要通过基于案例的推理理论进行系统的整体设计,采集成功解决的德育问题案例,通过知识图谱中的问题解决策略,集合系统内部预先训练的问题解决策略网络对输出内容进行生成,进而形成用户可以理解的德育问题解决方案。

 

  

  图8 北京师范大学卢宇副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Bruce E. Peoples博士在“情境即一切-人工智能在学习、教育、培训中的未来”谈到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快速增长,技术快速进步,个体也在不断的发展的时代,因此我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探索、参与更多的课程同时结合AI技术来保持先进性。人类和人工智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人工智能具有高水平的感知、学习、抽象和推理能力,不仅能够动态地适应环境变化和环境中的交互,而且还能从适应中学习。

  他指出AI在情境化过程中将发挥更多的作用,如提供多场景的不同解决方案、提供更多地数字化应用实例、通过统计、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建立更加智慧的、适应性的情境分析模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实现适应性等。他认为在实现AI应用,支持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集成技术最重要的是人机接口:如脑电感知和支持技术,评估、分析人脑信号技术及超扫描技术等。Bruce E. Peoples博士指出关于未来情境化环境下AI支持的学习需要的标准包含:情境、知识图谱、数字化AI实体规则、ICT素养、数据隐私、能力评估、数据获取、适应性AI学习的生态等。

 

  

  图9 Innovation公司创始人兼CEO Bruce E. Peoples博士发表主题演讲

 

  本次开放论坛,深入探讨了教育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的发展方向,展示了该领域国际和国内的研究亮点和最新动态,为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导向,对促进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持续进步和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0 与会人员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合影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