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闭幕 | “创新教育·学科融合·精准教研”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经验交流研讨会成功举行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08



  为全面深入总结“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 (以下简称“跨越式”)课题的经验和成果,加强各课题区域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协同,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承办的“创新教育·学科融合·精准教研”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经验交流研讨会,暨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年会于2019年8月5-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召开,7日下午举办年会闭幕式

  

  

  图1 会议现场

 

  此次年会,原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主任、研究员王珠珠,北京市昌平区教育信息中心主任杨剑英;当代教育名家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武法提教授,副院长董艳教授,副院长吴娟副教授,副院长傅骞副教授,书记马宁副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融合应用实验室主任陈玲博士、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行政办公室主任李晓琴等领导出席。

  主题报告

  7日,主题报告精彩继续。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跨越式项目区域应用主管刘婉丽担任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董艳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学科教育实验室常务主任李晓庆老师依次展开报告。

 

  图2 刘婉丽主持会议

 

  董艳教授做“为高效课堂而创新设计”主题报告。董教授指出随着学习观、知识观、文化观的发展,培养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21世纪核心技能”)、具备4C核心素养(创造力、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批判性思维)、文化传承能力、意志力等多维度要求提出,学习已经被重新定义:学习需要在获取中生成新的想法,创造未知。而这种学习创造不单依赖于教师热情、理念,更重要的是能力、方法、策略。TPACK是融合教学、内容和技术三种基本知识形式创造出来的新知识。然而,可用装备、课程培训、有效机构等条件缺乏,信念、技术、变革意愿等信念缺乏,设计创新素质(技能和意向)等素养缺乏成为教师整合ICT的三层障碍。基于新时代的要求和当前教师队伍现状,构建高效课堂成为未来课堂的发展趋势。高效课堂是指向全人成长、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通道;需要通过建模来填充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鸿沟;是为孩子的完整成长而改革。它更关注“学习科学”,重视学情主导,必然走向整体设计,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设计式学习是高效课堂的创新设计。教师培训、学习,尤其是能动性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她期望,一线教师从变革观念开始行动,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勇敢向前,提升使用技术的能动性。

 

  图3 董艳教授做“为高效课堂而创新设计”主题报告

 

  余胜泉教授做“互联网时代建构性课堂”主题报告。余教授指出,以信息作为知识、过多的多媒体教学、浅层次的课堂互动、浅层次的视频学习是信息化教学的典型误区。随着获取信息的成本持续走低,获取知识的成本持续走高,个体很难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掌握各方信息驾驭全局的能力,而一个人获取知识来源的能力比知道现有知识更为关键,学习者在不同人群、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发现连接、识别范式和创建意义的能力远比内化部分知识的能力重要,这是现代学习者所需掌握的核心技能,也是互联网时代需要建构性学习的缘由。网络环境下的建构性学习反对教育灌输,以回归人本为价值取向,它遵循了建构主义的基本要点,具备了情景、复杂、积极、意识、建构、合作、交流、思考,建构性学习的八个特点;达成了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方面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知识形成深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现了高水平思维与探究,充分的合作和沟通内外兼具的学习过程,完成了多样的、情景性的学习任务。余教授强调,认知工具是建构性课堂的核心,可以提升课堂深度,有效促进认知,助力协作、深度学习,社会性建构,延展人类互动空间;改变人类的认知方式、促进教学范式变革。

 

  图4 余胜泉教授做“互联网时代建构性课堂”主题报告。

 

  李晓庆主任做“大数据支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用模型与案例”主题报告。李主任从调研与会嘉宾日常登陆的教育类APP个数入手,指出教育APP类属于马斯洛需求模型中的高层次需求,没有实现深度应用。接着,她解读了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指出国家建立各类管理机制,是为了在保证学生数字健康前提下,从管理到应用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信息化进程。从数据出发,可以提升校长等管理者信息素养、业务能力。大数据将成为教师、校长等角色走向教育信息化的直接抓手。大数据区域应用理论模型,贯通了学生、学校全学科教师、研训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家庭全角色的参与,它在智能教育服务平台的支撑之下,以校长和教师为重点服务对象,探索大数据作用于学校管理、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业务的切入点,借助大数据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提供参考路径。李主任借助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多个试验区应用案例,指出该模型在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学校管理等维度实现落地。

 

  图5 李晓庆主任做“大数据支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用模型与案例”

 

  主题发言

  会上,围绕“成长历程·创新研究·课题引领”,第六届骨干教师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长青路小学语文教师岳文娟、天津英华国际学校英语教师张爽;第七届跨越名师(含提名)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五堡学区语文教师李建春、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崇文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杨红、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汇龙小学英语教师苏洁珍依次进行发言,分享了在跨越式项目实践中的经验和收获。

 

 

   

 图 6-10 教师代表发言

 

  她们从自身多年的参与跨越式项目经历中谈起,均认为定期与跨越式专家团队交流研讨,明确了教学教研方向、促进了持续化成长。在专家引领下,深刻领悟了教育信息化的场景应用,在课题实践中,有意识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在团队协作中,实现了常态化的钻研、高效率的团队合作。感恩跨越式课题的多方位指导,将一如既往跟随跨越式学术大家庭,实现共同成长。

  颁奖盛典

  本次年会,来自北京、河北、甘肃、贵州、广东等11个省份24个地区的近400名教师代表参会,收到论文、综合课例、网站、微课资源各类作品914份。经过多位专家多轮评审,618名教师获得优秀作品证书,45名教师获得第六期骨干教师结业证书,7名教师荣获第七届“跨越名师提名”奖,7名教师获得第七届“跨越名师”奖。荣誉与使命同在,期望获奖老师带着这份肯定、激励与责任,不忘初心,继续走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努力带动、辐射更多一线老师加入跨越式团队,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融合,创新教育理念、模式、方法、策略,为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教育信息生态圈良好构建贡献力量。

 

 

 

  图 11-14依次颁发优秀作品奖、第六期骨干教师培训结业奖、跨越名师提名奖、跨越式名师奖

 

  图15授旗仪式:陈玲老师团队将2020年会主办权移交至吴娟老师团队

 

  图 16 会务组合影,欢迎加入跨越式大家庭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