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余胜泉教授入选2019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10-29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名单。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入选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百千万人才工程是国家实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最早从1995年开始实施,对推动国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出台的《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从2012年起,用10年时间,选拔培养4000名左右“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重点选拔培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能引领和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

 

余胜泉教授

 

  余胜泉简介:

  基本信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

  主要学术兼职:教育部智慧教育试点示范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教育咨询顾问、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指导组专家、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SSCI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副主编、杂志Knowledge Management & E-Learning副主编;《电化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数字化教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Shin Shin Educational Foundation)教育顾问;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海淀区“十三五”中学教育工作指导专家;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执行委员、中国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委员等。

  曾主持(或主要参与)各类研究项目80多项,代表性的包括: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国际合作项目《人工智能教师(AI tutor)》、《面向2030的未来学校》,教育部科技司和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委托的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及其应用示范(移动学习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互联网+教育体系研究》、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项目《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国家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项目《建设面向农村的教育开放学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多媒体作业系统研究》、《评价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多媒体课件点播系统研究》;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支撑系统开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研究》;大型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项目:《佛山市城域教育网络设计与实施》、《东莞市城域教育网络设计与实施》、《广州市荔湾区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方案设计》、《深圳市南山区城域教育网络应用系统总体设计》、《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综合信息平台总体设计》、《北京市石景山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大型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出版技术规范与支持环境研究》、《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基于“一对一”数字终端的未来学习创新》、《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及其支持技术研究》、《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远程教育系统开发项目技术咨询》项目;国家“十五”教育发展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国家“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一对一环境下的教学效率提升研究》等。

  在各类学术杂志与大型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40多篇,其中CSSCI收录130多篇,SSCI/SCI/EI收录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技术与新理念》、《教学软件设计指导手册》、《互联网+教育:未来学校》,参与编写教材5部、出版科普著作4本,多媒体软件光盘4套,主持开发得到广泛应用的教育信息系统6套,获软件著作权6项,获授权专利7项,在申请、处于公开状态专利10项。

  代表性成果:(1)研发了一个教育大数据的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学伴(Smart Learning Partner)”,实现全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建模,学习问题的诊断与改进,学科优势的发现与增强,目前在北京市通州区、房山区得到了深度应用。(2)在学习对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一种能更好的支持非正式学习形态、满足泛在学习需求、更好的支持学习资源的群建共享的新型学习资源描述和封装的机制——“学习元”(Learning Cell),这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应当满足可进化发展、认知网络联接与共享、支持随需学习、可协同编辑、具备对环境和用户的适应性等要求。(3)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有效推进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开展有300多所学校参与的教学改革试验,出版了专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4)提出教育信息生态的观念,超越在教育领域中技术的媒体观与认知工具观,不从个体的角度去看技术的应用,而强调在一个系统中去定位技术的角色,强调技术与教育生态的融合,强调从整体优化的视角考察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从以往的单一、静止要素的关注转变为对系统信息流通、共享以及要素之间嵌套关系的关注。(5)自1999年起,设计开发“4A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学网中注册的学习卡数超过一亿。

  

  相关新闻报道:

  2019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名单已出炉https://new.qq.com/omn/20191026/20191026A0028600.html

  10余所高校“晒”结果!2019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名单已出炉http://www.ecorr.org/news/industry/2019-10-28/175545.html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