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11-22
2019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课题项目指导团队程鑫老师、方紫帆老师、乔星月老师、赵若辰老师、曾敏老师、张燕玲老师、杜蕾老师、钱景隆老师等分别于12日、14日、15日前往天津英华国际学校开展本学期的第三次课题指导工作。本月指导工作有:余胜泉教授讲座、跨区域教研交流活动、公开课观摩活动、创客教育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和教学平台优化与推广活动。
一、余胜泉教授以“互联网时代下的建构性教学”为题做讲座
11月15日下午,余胜泉教授面向英华全体教师以“互联网时代下的建构性教学”为题做讲座。余教授从分析信息化教学的典型误区入手,深刻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建构性学习的意义,进而引出建构性教学的核心——认知工具,明确指出了未来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余教授鼓励教师将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设计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与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完成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的跨越,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标。
图1 余胜泉教授做讲座
二、跨区域教研交流活动
为加强各课题校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协同,11月12日,深圳市南山区文理实验学校(集团)文理二小陈万里老师与天津英华国际学校东丽小学部郭翠霞老师一起,就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一课开展同课异构,深入研讨。
郭翠霞老师巧妙地以描绘树叶作为课堂引入,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出发,通过对比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利用教具加深概念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归纳表达能力。
图2 郭翠霞老师数学课“认识周长”
陈万里老师通过“盲人摸象——猜图形”的小游戏引出图形的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结合课本封面、课桌桌面、窗户等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周长,借助flash动画等信息技术工具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同时在整个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贯穿始终,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图3 陈万里老师数学课“认识周长”
课后,北师大课题组、深圳南山文理二小陈万里老师和天津英华东丽小学数学教研组就课堂所用实例、具体的教学环节和策略展开了深度交流,老师们共同探讨了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在课堂中的实施方法,交流如何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延伸与创新,搭建起契合学校实际需求和教学特点的资源环境,进而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
图4 同课异构研讨交流
11月12日下午,陈万里老师在天津英华武清小学部与数学组老师开展教研活动,首先由陈老师分享“比的意义”一课,从基于设计的思想出发,结合教学反思,对如何通过学习引导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开展交流探讨。天津英华武清小学部肖伟老师通过课堂实录案例的分析,与老师们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如何更好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课中共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三、公开课观摩活动
11月15日下午,武清初中部张海波老师展示了一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完全平方公式”。张老师巧妙地以自悟学习单引导学生归纳概念特征,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合作探究,通过拓展练习带领学生夯实知识,深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
图5 张海波老师数学课“完全平方公式”
四、创客教育指导
11月15日上午,钱景隆老师为武清小学部送课“可控的电钻”,通过创设探险情境,点亮MixGo巧妙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Mixly软件、乐高等工具开展有趣的模拟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出真知,提升学生迁移运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图6 钱景隆老师创客课“可控的电钻”
张燕玲老师围绕STEM教育的教学活动、教学环境、学习资源等方面详细介绍教师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设计STEM课程,培养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落实21世纪核心素养。
钱景隆老师就一、二年级创客课程的教学大纲提出修改建议,开展集体研讨活动,发挥教师群体智慧,促进面向问题、经验和策略的协同创生。
图7 张燕玲老师“STEM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培训
五、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程鑫老师于11月14日上午在武清小学部开展主题为“跨越式语文中高年段单元整体教学模式”讲座,程老师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各课型教学流程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注意事项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在教学实施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下的深度学习。
图8 程鑫老师做讲座
杜蕾老师从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角度出发,开展“小学英语项目式教学”培训,深入分析如何基于学科以项目式学习为推手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完成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与教师们展开交流研讨。
图9 杜蕾老师做“小学英语项目式教学”培训
六、教学平台优化与推广活动
“智慧学伴”公共服务平台,是由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面向中小学学生,提供在线测评、智能作业、个性化报告与学习资源包智能推送等教育服务,实现学生学科能力素养的测评与分析、学科优势的发现与增强的智能技术支撑平台。
为进一步优化试验校的信息化环境及资源,11月14日下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张雪玉老师在东丽初中部开展“智慧学伴”培训,从平台精准化的学情诊断、体系化的教学资源、科学化的班级管理三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并现场指导参训教师登录平台操作使用。
图10 张雪玉老师“智慧学伴”培训
至此,天津英华国际学校“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项目本学期第三次指导活动圆满完成,在接下来的课题指导活动中,课题团队将继续密切关注学校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推动课题开展。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