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山东省邹城市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村网络联校环境下的智能化教学创新示范应用区域试点启动会在山东邹城举行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学科教育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4-04-16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教育内涵式与跨越式发展,4月12日,在山东省邹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大力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山东邹城召开山东省邹城市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村网络联校环境下的智能化教学创新示范应用启动会。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九家单位承担,将山东省邹城市作为第一批试点单位,开展教师能力评测与精准辅助示范应用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柯清超、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主任李晓庆、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米桥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曹雪桐,邹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月,济宁市电教馆副馆长孔德法、邹城市教体局电教仪器站长刘东波、北京师范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项目专家团队、广州市奥威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领导代表、山东邹城中小学骨干教师代表等二百余人参与会议,邹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永舸主持本次会议。


图片1.JPG

图1 张永舸主持会议


邹城市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月致欢迎辞并向与会领导、专家和教师就邹城智慧教育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他指出,近年来,邹城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智慧教育环境,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提升城乡办学水平,为培养优秀人才和服务地方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他表示,希望通过项目的示范应用,挖掘更多的数据技术应用实践经验,深化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理念,推动数字化教育发展。


图片2.JPG

图 2 李月讲话


随后,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柯清超与邹城市教体育局副局长李月签订《农村网络联校环境下的智能化教学创新示范应用》合作备忘协议,作为各方协同合作的新起点。


图片3.JPG

图 3 邹城市合作备忘录签订


总项目组代表柯清超教授、李晓庆主任为山东省邹城市授予示范区域牌匾,为邹城市十六个试点示范学校授予示范学校牌匾。


图片4.JPG

图 4 授予示范区域牌匾


图片5.JPG

图 5 授予示范学校牌匾


图片6.JPG

图 6 授予示范学校牌匾


济宁市电教馆副馆长孔德法在讲话中,对邹城在智慧教育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邹城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典范,通过统筹谋划、多元协作,推进教育云网融合和精准教学,与高校深度合作,扎实推进师生数字素养提升,走出了一条持续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之路。他期待,以本次示范应用工作为契机,探索具有邹城特色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为乡村教育振兴和教师专业发展贡献邹城经验。


图片7.JPG

图 7 孔德法讲话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米桥伟深入介绍了示范应用项目,详细阐述了相关工作要求。该项目基于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能力模型和智能机器教学嵌入的理念,通过智能技术提供备课、检课等支持,为教师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智能诊断工具和教案智能生成工具,并帮助教师和学校积累教改成果,该项目实施将为邹城市智能化教学教研提供智能化支持。


图片8.JPG

图 8 米桥伟介绍示范应用及工作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主任李晓庆结合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了示范平台应用指导,详细介绍并强调了平台资源中心、备课中心、检课中心和教研中心的操作流程,让在场的教师对示范平台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图片9.JPG

图 9 李晓庆指导示范平台应用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柯清超以“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为主题作讲座,深入剖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对教师数字素养与能力的新要求,认为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在讲座过程中,他详细阐述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模型与教师数字能力培养,为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提升方向,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并提倡教师应该积极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给基础教育领域带来的变革。


图片10.JPG

图 10 柯清超开展讲座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教育振兴,教师为魂。作为孔孟之乡,山东邹城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正迎来乡村教育振兴的新篇章。在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支持下,山东邹城将与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专家学者携手共进,在智能技术的引领下共同探索乡村教育的振兴发展之路,着力推动乡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图片11.JPG

图11 启动会现场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