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福建福州 | 智慧教研助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转型升级——“智能技术赋能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课堂评价创新教研模式转型”项目正式启动

文章来源:融合应用实验室           发布时间:2025-11-03



“智能技术赋能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课堂评价创新教研模式转型”项目聚焦高职课堂评价创新与教研模式转型,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优势,构建智能教研平台,创新校本教研与课堂评价模式,探索契合学校发展需求的教师数字化转型路径,打造职业教育智慧研修示范样本。10月22日至10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数智赋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项目主任杨琰华、融合应用实验室郭晓珊、崔翔鸣,智能平台实验室田苗、王雨田,硕士研究生吴皓源一行赴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项目签约启动以及调研培训等活动。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马勇、常务副校长林土水、党委副书记林艺勇、副校长李晋、副校长邹莉莉等校领导以及全体中层干部、产业学院副院长以及教师代表参加签约仪式暨“智能时代的数字教师”专题讲座。签约仪式上,马勇书记指出,协议的签署是学校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征程中的关键一步,标志着双方合作迈入全新阶段,为后续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筑牢了坚实基础,为学校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推进“新双高”建设提供了核心动能。


图1.jpg

图 1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马勇致辞


图2 (2).jpg

图 2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校长林土水与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进行签约仪式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以《智能时代的数字教师》为题开展讲座。他指出,人工智能正通过“认知外包”深度重构学习方式,需要构建人机协同的分布式认知体系。这一变革要求教师在坚守育人底色的同时,主动拥抱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向开拓型、创新型的数字化教师转型。随后,他分享了AI代理、AI助手等工具场景实例,介绍了如何将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流程的实践路径,以助力教师适应新角色定位。他强调,智能时代需打造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虚实融合育人空间,依托教育大数据驱动个性化教学。


图3.jpg

图 3余胜泉教授开展讲座


余胜泉教授的讲座内容深刻、直击需求,不仅引发全场教师强烈共鸣,互动环节中大家更是踊跃提问、深入交流。针对老师们提出的“技术如何融入学科教学”及“AI辅助下的教学伦理”等问题,余胜泉教授强调,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找准与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必须坚守教育伦理的初心;通过真实场景的不断迭代,让技术回归教育本质,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此次讲座,不仅为智能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激发了全校教师拥抱和应用数字技术的热情,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动能。


图 4讲座交流环节教师提问


图5_副本.jpg

图 5讲座交流环节余胜泉教授回应教师疑惑


为确保学校相关部门及参与教师清晰项目实施内容与路径,中心杨琰华、崔翔鸣、郭晓珊、田苗、王雨田、吴皓源等同步围绕“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评价与教研模式转型”项目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心、信息中心、教务科研处、通识教育中心领导以及试点课程教师代表组织座谈培训。期间,中心融合应用实验室职业教育项目负责人崔翔鸣系统介绍了智慧教研平台的功能模块、智慧教研模式、智慧督导模式。双方就后续项目的实施落地进行深入交流。


图6.jpg

图 6 智慧教研平台与评课诊课培训与座谈调研


同时,为进一步了解学校软硬件情况,在学校相关负责人陪同下,中心项目团队深入一线,调研了智慧教室硬件条件,观摩数字影视传媒产业学院教师黄文锴执教的专业基础课《字体设计》和通识教育中心教师何龙凯执教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两门试点课程,并在课后开展教学研讨与教师座谈会。在教学研讨与教师座谈会上,中心崔翔鸣介绍了智慧教研平台实时分析课堂音视频数据以及生成的诊断报告,基于客观依据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和方向。杨琰华从学校课程建设、研讨模式转型升级等方面分享了可参考可操作的方法策略。学校督导专家也就两节课提出优化建议,明确深化学情分析、推进项目式学习等方向。本次教学研讨与教师座谈会基于实际案例引导学校教师初步体验了智能技术支撑下的研讨模式,李晋副校长表示,期望这样的教学研讨能够逐步常态化在学校开展,切实助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


图7.jpg

图 7中心项目团队调研了智慧教室硬件条件


图 8 试点课程《字体设计》和《大学英语》


图9.png

图 9 教学研讨与教师座谈会


从“政策引领”到“校际合作”的携手共进,从“专家指导”到“实践探讨”的务实深耕,此次调研进一步深化了双方的合作根基,为后续发展筑牢了稳固基石。展望未来,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将与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合作,聚焦教改立项、教学督导等关键领域,依托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教研,教师成长,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探索,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创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福软经验”。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