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数智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子课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阶段。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育人目标升级、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式变革和师生关系重塑等多重挑战。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数智化背景下语文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DA145-20)正是在这一国家战略背景和学科发展趋势下立项的重大项目。项目聚焦智能技术与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探索语文学科的关键教学问题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等数智手段得以有效突破,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机制和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变革。基于《数智化背景下语文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项目实践研究的需要,特面向全国各地区的区县教育局、各类学校,发布以下子课题研究的申报指南。

一、选题要求

(一)选题领域

《数智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子课题须围绕数智技术与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展开,基于各类任务群教学的创新开展,聚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传承、艺术审美)的培育。课题内容涵盖以下四个研究领域:

1.数智时代语文教学中的技术应用:研究人工智能、大数据、语音识别、生成式AI等数智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探索其在作文批改、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古诗词创意写作等教学环节中的效果与优化策略,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语文能力。

2.面向语文的数智教学环境构建:研究智能纸笔、自适应学习平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多模态资源库等技术在构建语文教学环境中的作用,开发支持个性化学习与沉浸式体验的教学资源与平台,推动“三余阅读”等智能化平台的在地化应用。

3.数智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创新:发展语文运用为中心的211教学模式,各场景的整本书深度阅读、人机协同任务群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数智技术在课堂组织、群文阅读、跨文本信息整合中的支持作用,形成适应多样化教学情境的智能教学范式。

4.数智支持下的语文育人生态建设:研究基于语文数据的学生素养多维画像、课堂教学与家庭共读一体化学习链、AI语文学伴及多校协同教研共同体等机制,构建以数智技术为支撑的育人生态,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动态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

(二)子课题指南

1.申请者可从以下方向选择子课题

方向1:数智化背景下的语文实践活动创新研究

数智技术与识字与写字的融合创新

数智技术促进阅读与鉴赏的创新实践

数智技术促进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与实效

数智技术促进梳理与探究的创新实施

方向2:数智化背景下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创新设计与实施

数智技术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构建的创新模式

数智技术融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模式研究

数智技术融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教学模式研究

数智技术融入思辨性阅读与交流的教学模式研究

数智技术促进整本书阅读的创新模式研究

数智技术促进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创新实践

数智技术促进各类文体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方向3:数智化背景下语文素养发展测评研究

数智技术促进语言建构与应用的实践研究

数智技术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实践研究

数智技术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实践研究

数智技术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实践研究

数智技术促进积累·整合的创新实践与效果

数智技术促进感受·鉴赏的创新实践与效果

数智技术促进思考·领悟的创新实践与效果

数智技术促进应用·拓展的创新实践与效果

数智技术促进发现·创新的实践与效果

2.自由选题领域

为鼓励各地区教育局、语文教研部门、各类学校、一线教师,结合实际教学需求与区域教育特色开展创新性探索,本课题允许申请者在“数智化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主题框架内自主选题。

自由选题须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数智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模式创新及育人生态构建的核心目标,聚焦语文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或学习评价中的应用路径与实施效果。


二、课题开放对象

各地区教育局、语文教研部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


三、课题实施

(一) 课题实施与组织

图1 课题组织结构示意图


(二)课题实施形式

图2 课题实施流程


1.课题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人在填写子课题申报书(见文件下载)后由课题负责人签字、经申请人所在(依托)单位审核盖章需盖章后,发送至指定邮箱:ywzktsb@163.com

课题实施与活动公示网站:https://aic-fe.bnu.edu.cn/xwdt/ztdtrky/szhzkt/index.html

2.实施的主要形式是:

(1)组织方式

  • 成立专门的子课题指导委员会,由资深语文教育专家、学者担任核心成员,负责整体规划、技术与理论支持方向把控以及重大问题决策。
  • 设立技术与理论支持小组,成员包括学科教研员、高校相关专业教师等,负责深入研究语文教学前沿理论,结合子课题需求,开发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手册、理论培训课程等资源。
  • 建立课题业务群,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如会议组织、资料收集与分发、信息沟通协调等,确保课题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开展过程指导

  • 总课题组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期指导活动,线上通过微信群、官方网站等平台发布教学案例分析、研究方法指导、问题解答等内容,供教师随时学习交流;线下组织专家深入试验区、试验学校进行实地指导,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教师面对面交流,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 各试验区、试验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定期开展校内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教学反思研讨等,围绕课题研究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分享教学经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建立教师个人研究档案,记录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教学实践、反思总结、成果展示等情况,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和课题评价的重要依据。

(3)后期总结阶段

  • 总课题组指导各试验区、试验学校、子课题成员做好成果总结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团队对各校提交的成果进行初步审核,及时反馈修改意见,确保成果质量。
  • 总课题组组织召开课题成果展示与鉴定会,邀请教育专家、同行教师等组成鉴定委员会,对各试验区、试验学校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和鉴定。通过现场汇报、专家提问、同行评议等方式,对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推广性等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课题成果,并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同时,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改进方向和建议,为后续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三)研究成果提报

1.研究报告:包括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内容涵盖研究背景、目标、方法、过程、成果、反思等方面,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语言简洁规范,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和成果。

2.教学案例集:收集整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每个案例要突出课题研究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3.论文集:鼓励教师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上。论文集收录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发表的论文,按照论文主题、发表刊物级别等进行分类整理,展示教师的研究成果和专业成长。

4.学生作品集:展示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作的各类作品,如作文、书法、绘画、手抄报等,通过学生作品的变化和发展,反映课题研究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极影响,体现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5.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视频:制作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包括教学演示课件、课堂教学实录、专题讲座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课题研究的教学成果和实践经验,便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应用。

(四)成果展示与推广

1.建立课题成果展示平台:在总课题组官方网站设立专门的课题成果展示板块,定期发布各试验区、试验学校的优秀课题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教学案例、论文、学生作品、多媒体课件等,供广大教师在线浏览、学习和交流,扩大课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2.举办成果展示活动:总课题组每年定期举办课题成果展示年会,邀请各试验区、试验学校代表参加,通过现场汇报、教学观摩、经验分享、专家点评等形式,集中展示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同时,鼓励各省市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举办地区性的课题成果展示活动,进一步推动课题研究成果在本地区的传播和应用。

3.编印成果集:在课题研究结束后,总课题组将对各试验区、试验学校的优秀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汇编,编印成册,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资料,分发给各试验区、试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等,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五)课题实施周期

2025年7月-2028年10月

项目环节 申报时间 立项公示时间 结题时间
时间 2025年7月5日-2025年10月8日 2025年10月25日-2025年11月1日 2028年10月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联系人:郭老师 电话:15101149114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