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分享

“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教育:余胜泉教授“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式演讲实录


     2016年6月13日,科技教育·创享未来“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式暨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政策解读论坛在京举行,这标志着为期17天(5月28日-6月13日)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周活动圆满结束。

    以下为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现场演讲“‘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教育”实录:
 
     互联网改变了什么?其实“互联网+”的关键在“+”,互联网提供了万物互联、云网端一体智能基础设施以后,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三个核心生产力要素:第一个是数据智能,越来越多的数据,越来越智能化。第二个是实时通讯,实现了跨越机构边界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第三个是虚实融合,提供新的社会空间,产生了新的社会规律。“互联网+”推动了社会发展,同样给教育带来新的可能,本质体现在使教育生产关系发生了改变。
    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供给从面向群体到面向个体。第二,教育供给由学校内部的供给变成学校外部及学校内外结合的社会化供给。第三,教育的业务形态越来越多地变成虚实结合的服务,越来越多地发生在虚实融合的业务空间。
   
    第一个方面,教育生产关系的变革体现在教育供给越来越个性化
     大家都知道可汗学院,可汗学院最有价值的并不是那些视频,而是背后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仿真出来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精准、定向、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这是它核心的价值
     实际上各种教育活动通过互联网连接以后,可以采集全样本、全过程的数据,形成教育大数据。大数据来源于过程性的、及时性的表现,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同样考了90分,但不同学生的个性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传统的教育数据,目的在于凸显群体特征,教育大数据则侧重关注学生变化、成长的轨迹,关注学生微观的表现。大数据可以提供学习者的学习路径、能力结构及对微观知识点的掌握状态,可以精确地揭示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结构以及体质健康的结构。
     未来的教育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学校将成为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基数,班级、实验室、课本和课程是最重要的数据平台。学校将连接各种孤岛式的系统,在教育业务流程中形成无缝数据流,使用数据的过程同时也生成数据,这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方向。数据将成为学校最重要的知识财富,通过对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归纳,可以进行描述性分析。另外还可以进行诊断性分析,通过数据发现表象背后的问题,学生不会做关于梯形的题目,有可能是平行线的知识没有掌握好,诊断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现象背后的关键问题。另外还可以做预测性的分析,可以在多变、不确定性、动荡的背景下形成预测。比如,北京中考改革了,今后学生选考史地生还是理思生,这里面就需要有一个根据历史数据来进行的预测性分析。
     对学习者各种数据统计性、诊断性和预测性的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对其科学而全面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教育个性化的供给才成为可能。基于大数据,建立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未来的教育将由原来的群体性教育供给变成个性化教育供给,由以前“一刀切”的流水线模式,到基于学生个体的精确数据,为学习者提供精准的教学,提供权威的知识来源,提供精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精准推荐相应领域的专家,这是今后未来教育面临的基本趋向。
   
    第二个方面,教育生产关系变革体现在教育服务越来越社会化。
    “互联网+”使得教育服务不再只限于学校内部的供给,而会变成社会化的供给。大家都知道MOOC,实际上MOOC的价值,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并不认为它有任何技术的创新。 MOOC是生产关系的创新,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学校的开放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仅是优质教育内容,它使优质教育服务社会化供给成为一种可能,教育服务不仅来源于学校,还可以来源于社会,它真正的价值在于改变教育服务供给关系。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我们知识的消费者、内容的提供者、教学的服务者、资金的提供者、考试的提供者、证书的提供者都出现了新的竞争者。在互联网上有新的学习群体,消费群体不仅是校内人员,教学服务的提供不仅是大学和中小学,资金的提供不仅是国家和政府,考试服务网上有权威的考试服务,有网上的学习证书。
     学校以为不可替代的所有东西,今后在互联网上都会出现竞争者,都会出现新的教育供给。我们完全可以组合这些供给,形成社会化服务。未来的学生、家长完全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课程来反映他们的个性、兴趣、目标和价值观。有些课是在人大附中学的,有些课是在北师大附中学的,还有些课到科技馆去学,完全可以实现动态化的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实现自己教育的组合。
     未来学校的形态或许是一种自组织的,在精确了解学习者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情感结构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定制自己的教育服务,可以从多个机构定制服务,教育服务会越来越多的出现供给的社会化。比如,一些工科特色学校,外语、文学不是主要的学科,但公共外语教学不可少,与其养几十号人教外语,还不如完全外包给知名的外语教学服务企业来做,或许可以做得更好。
   
    第三个方面,教育生产关系变革体现在教育服务业态越来越体现虚实融合。
     我们教育的服务业态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讲课,在操场上锻炼,还将会有越来越多虚实结合的形态。中科院原来发布过一本信息技术发展的白皮书,认为我们的世界正在变成三元融合的世界,我们的世界有三个空间,一个是信息空间,在磁盘中,在网络世界;一个是物理空间;一个是人的社会空间。以前信息空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是相互隔离的,而随着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三个空间越来越多的交织、融合在一起,不分你我,我们生活在一个三元融合的空间。
     云网端一体普适计算技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无处不在的计算空间,这种计算空间的基本趋势是虚的空间和实的空间越来越多地交织在一起,不分彼此。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实融合的世界里,这种虚实结合会形成新的规律。大家知道实的空间是由原子组成的,虚的是比特空间,原子和比特有着本质的不同。原子构成的世界里“物以稀为贵”,你占有、消耗了的东西,就不能再属于我了。而虚拟空间中,数据和信息则是被分享的次数越多,价值越高。原子与比特组合起来会形成不同的规律,这种虚实交织在一起可以做我们以前很多做不到的事情,会出现新的业态。以前传统神话故事里讲能掐会算,我们现在就可以做到,比如在北京下班高峰期,我们要回家找一条不堵车的路,以前是做不到的,现在拿着导航地图输入目标地址就可以找一条全绿色的路,事情还没有发生,就能预测后期发展,不是能掐会算吗?再比如大家都知道孙悟空的分身术,现在互联网一样有分身术。我现在讲课,你们网络直播,我的分身就钻进了千家万户的手机里面,你们拍一个照片在朋友圈分享,我的分身就出现在了上海、广东、浙江,这就是人的分身术。你抬头看,看到的是实体世界,低头看手机,看到的是虚拟空间,虚实交织在一起形成虚实结合新社会业态。
     另外,美国有个公司提供了通过数据永生的服务概念,有的人喜欢在朋友圈秀这个、秀那个,他如果购买了永生服务,在他去世以后,公司就用人工智能通过数据来仿真社交行为,去世以后系统会自己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个人还在世,就相当于一个人永生一样。实际上现在很多虚实结合的东西会出现,会出现新的业态,产生新的规律。
     目前在北京的学校推进“双师服务”,“双师服务”什么概念?就是学生在学校里面,除了在实体班级有班主任老师或学科老师指导外,还可以在网络跨学校的班级中有专门的老师来指导。在基于数据的学生知识结构仿真的支持下,可以针对学生的学科优势进行增强。比如在某个学校,有三个学生地理学的特别好,他有可能成为李四光那种人才,但是这种拔尖人才,按照传统的规律在学校一定会被埋没掉,因为学校不可能为这三个人做特殊的教学服务,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数据就能把这些人筛选出来,这个学校有三个,那个学校有五个,把他们汇总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网络班级。这个网络班级可以找专门搞地理研究的教授来带,发展他们的学科优势与特长。在基于学习者的学习数据进行诊断的基础上能把优势发现出来,常规教学由学校来提供,但是优势发展,则通过网上的老师来指导,促进其个性发展,它可以由专门提供网上服务的老师来指导。班级老师和网络教师融合的服务就是双师服务。通过数据仿真出学习结构,发现学科上面有优势,根据这些优势,精准推荐在线的服务老师进行优势辅导,包括提供微课、在线辅导、作文批阅。通过双师服务可以把老师的智力资源、服务属性建模提供给山区的学生,实现教育智力、教育服务的流转,这就是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典型虚实结合的新业态。
     美国一个大学教授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古生物教学,怎么做呢?他在一个地质公园里面,布了无数个无线热点,学生拿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可以感知出现各种叠加在真实地貌上的古生物,实际上就是在实的地址公园空间里面叠加了古代生物的虚拟空间,把它做成了一个供学生探究学习的空间,这也是典型的虚实结合的教学服务业态。
     再比如拓思德公司的光电笔,在纸上写完之后电脑上会出现各种轨迹,会把手写知识进行数据化,这就可以自然地采集批改数据。老师在试卷上以手写的方式批阅,批完以后,每个学生的在每道试题上的得分都可以自动进入学习者的手机里面,并汇总到云平台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考试过程中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这样的测试过程,可以实现在实的过程中切入虚的东西。
     前段时间热炒的人工智能老师,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名为吉尔·沃特森(Jill Watson)的机器人,代替助教为学生授课5个月,期间没有任何学生发现异常,因为他经常通过邮件回答学生的问题,功能非常强大,跟人一样准确。
     现在还有很多像阿凡题一样,提供教师在线答题服务,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找到老师,这都是出现的新教育服务业态。这些业态是由互联网驱动的,虚实结合是其核心特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创新和创业的地方。这些创新业态的关键就是要想办法把服务融入到日常教学主阵地当中,这就是互联网与教育结合,其实就是改变教育服务业态。
     互联网对教育而言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它一定会改变教育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转变的核心:一是教育的供给,由面向群体的供给转变为面向个体的供给,第二个我们教育服务越来越社会化,第三个是教育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虚实结合的教育业态。
 
     总体的趋势是什么?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五年以后,你能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这些课程比任何一个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那时候,无论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到的知识,还是在网络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都应该被人们所认可。很多人据此认为互联网会替代学校,其实是不可能的,学校永远不会被替代,但学校的基本业务形态会被改变。
     互联网可以改变整个教育运转的流程,“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的“转基因”工程,互联网会改变整个学校的业务运作流程,改变教育的生产关系、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教育服务的业态。当生产关系发生改变的时候,就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体现。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是互联网会改变学校基本的运作法则。
     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强调分布式、个性化,它的核心是人的个性的彰显,人性化的成长,强调个性,强调创新,但中国教育还处在流水线的状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学校教育建立的基本假设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以前我们总是认为教育必须是将孩子集中到一个地方,让他们学习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采用的基于年龄、学科的学生组织方式,对同一学习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这是学校建立的基本前提与假设。而这些基本假设在互联网时代正在动摇。21世纪中后期将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它们将展示一系列重组教育的可能性。 这其中包括:学校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时间或其它因素来组织学习;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固定的课程节奏来组织;学校开始将网络学习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更多的适应性,更多的发展机会。教育的生产关系正在发生改变,在演进的过程中要推进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不仅是从技术出发,更要通过技术来改变教学环境、改变教学范式、改变学习方式、改变课程、改变学校的评价技术、改变教育管理、改变教师教育、改变学校组织。
     互联网要找到传统教育进入的节点,跟它产生联系,产生连接,一步一个脚印改变流程、改变规则、改变关系。不断创新和涌现出变革理论、关键技术、装备等等,推进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这些变革一定要进入教育主阵地,因为将会变革教育流程,改变教育生产关系,实现信息时代的新教育。而这种新的教育是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是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