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2015年12月20日,由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青基金成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顺利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广州、贵州、新疆、河北、河南、南京、天津、北京等地的一线中小学教师、高校师生以及互联网和教育领域的公司、政府机构人员近500人。与会专家有国务院参事汤敏先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中国教育学会钟秉林会长、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杨现民副教授、中国政企客户分公司教育创新中心杨东总监、“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王涛主任。本次论坛收到多份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发来的演讲投稿,首都师范大学孙众副教授、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朱雪梅教授、国家开放大学魏顺平副研究员、深圳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知汇云创新教育联合研究中心李栋主任、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陈颖研究员、清华附中李晟宇老师被邀请作为演讲人在会场进行专题演讲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吴娟副教授、李保萍博士主持本次论坛。
20日上午9点论坛开幕,北京师范大学陈光巨校长、余胜泉教授分别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以及论坛主办方发表致辞,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希望与会者能在本次论坛中分享智慧、群策群力,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指引方向。随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发表题为“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的主旨演讲,从国家层面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方向和意义,正式拉开本次论坛专题汇报的大幕。与会专家和嘉宾分别围绕环境、学校、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这八大教育核心业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了专题演讲发言。创新性的理念、引领性的实践探索给与会者呈现了一场“互联网+教育”的饕餮盛宴,会场座无虚席,有些观众甚至席地而坐或站着听完了全程。本次论坛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了在线同步直播,远程观众可实时了解会场报告并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互动交流,真正实现了本次论坛“开放、共享”的理念、体现了“互联网+”的特点。
会后,与会者纷纷表示本次论坛在岁末年初举行,使他们对“互联网+”这一年度热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互联网+教育”的方向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收获了很多可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对他们新一年的工作规划有很大的启发。最后,“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MOOC研究中心王涛主任发表论坛闭幕主旨演讲,中关村公益创业联合体创始人汪文新先生对下一届论坛主题进行了介绍。
专家互联网+教育视点及风采
在该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陈光巨副校长和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执行副主任余胜泉教授进行致辞。陈校长首先对与会者进行了欢迎,接着提出“互联网+教育”更要助力个性化教育,应该把“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化学反应才好。余教授提出“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渐进变革的过程,最终互联网会变革教育的业务领域、业务流程,打造新的教育生态,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开放路径。
对于互联网变革教育的技术动力,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李志民主任提出互联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其发展要历经计算存储、消费互联、生产互联、智慧互联四个阶段实践,合作共赢、共建共享是其发展思路,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变革人才培养,紧跟技术的脚步。
中国教育学会钟秉林会长提出中国教育的发展互换要基于互联网学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完善教学模式,借助中国教育学会的优势促进互联网教育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列举了很多学校的实践案例,指出当前环境下,评价内容和方法应该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北京市教委李奕委员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变革课程,要尊重学生个性,要让移动互联、让网络真正惠及到每一个孩子。
李晟宇老师以清华附中的通用技术课程为例,阐述了课程愈加融入项目学习的思路,融合了互联网MOOC资源来做课程。
石义琦老师以深圳南山区的实践分享了同伴教育的技术实现路径。
中国移动杨东阐述了中国“互联网+教育”未来学校联盟目标、使命和九大行动计划,以期为未来中小学校发展提供支持。
国务院汤敏参事分享了“互联网+”来改造乡村教师的培训案例,展示了人大附中和内蒙古乡村学校进行双师教学的实践,以互联网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陈颖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站的应用为例,共享了教师成长中混合式学习的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柯清超教授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支撑下,真正推动学与教的变革,应用新技术来重塑学校和课堂,形成良性的“互联网+”的教育生产环境,运用新的思维重构课程与教学,研究互联网时代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重新设置教学。
李栋先生提出在创新教育2.0的时代,学生不仅是教育资源课程的接受者,他们应该是更多的学习资源的贡献者。
首都师范大学孙众博士以自己教学的实践经验为例,分享了互联网时代如何开展教学范式转型,孙博士以微信等实用APP如何开展教学和研究分享了很好的经验。
江苏师范大学杨现民博士分享了大数据开展教育管理的路径方法,并提出了教育大数据应用中的运营、管理、开放等问题,为听众带来了很多思考。
国家开放大学魏顺平博士阐述了大数据来临的当下局势,并分享了数据挖掘与教育决策支持,最后就相关案例做了分享和交流。
南京师范学院朱雪梅教授结合自己20多年的教研员经验,分享了互联网+课堂教学观察和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案例,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提出教育生态系统正在重构,重构有几个关键词,分别为选择性、适应性、个性化、精准化,这些正是未来学校变革的基本趋势,“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
王涛提出互联网正在重构世界,社会大变革都是通过技术革命推进的,评估方式、大数据积累、信息共享、数据安全、平台同构是教育变革的技术路径。
汪文新最后提出下一届将围绕智慧教育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