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分享

北师大余胜泉教授:未来教育到底啥样?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变革及新的可能性,在技术的推动下,未来教育究竟会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余胜泉教授在2016年云智能教育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教育环境走向智慧教育环境,概括有8个方面特点:

  1、情境感知,感知到教育学活动物理位置信息,活动场所环境信息,学习者专业学习背景,学习者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知识缺陷,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2、异构通讯这个环境里不同的装备、技术,他们之间相互连接,系统是集成的,计算资源融合到环境里,不同的设备中间可以无缝通讯。
  3、无缝移动,课内课外结合,虚实结合,无缝切换,多终端访问,学校用手机,家里用平板,无缝连接,不再被技术所束缚在一个固定地方。
  4、自然交互,我们的交互不再只是通过键盘、鼠标,通过语音、手势、眼神、动作,自然交互,深度互动。
  5、任务驱动,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只要关注要完成的任务,不需要关注底层技术,学习环境能够理解用户的行为和意图,主动提供交流和服务,用户的认知资源聚焦于任务,而非底层技术,技术适应人的工作行为,而不是人适应技术规则。
  6、可视化,各种图表可视化呈现,直观,数据操作。
  7、智能管控,今后教育环境很多管理,事前预警,不是事后补救,实现智能管控,洞察事件发生趋势,事件发生趋势之前进行干预,不是事件已经发生以后,再去补救,实现智能控制、诊断、分析、调节、调度。
  8、自动适应,按照用户喜好,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
  这是智慧学习环境八个方面特征。未来将是我们教育的基本发展方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虚拟弹性智慧学习环境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提过,今后学生所面临的环境,虚实结合在一起的智慧信息生态环境,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教师,家里接受家长,社区接受教练,学校接受同伴,无处不在手机、平板,接触到网络上权威信息源、学习共同体,在线指导课程,专业资源,以及权威数据,个人学习同伴。生活空间是虚实结合在一起的无缝学习空间。技术不是单独工具,蕴含了专业资源,互补方式运作,建立维护创新型生态圈、学习文化,学习者在这种生态圈中,他们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以及与家长之间,社会专业人士之间,存在不同于现代形同的互动关系,学生主体地位明显凸显出来,学习内容来源、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革。每个人既是知识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技术作为以前只是作为帮助老师讲授工具,智慧环境里,更多强调,技术转变为知识发展学习、自由探究、知识建构、交流协作工具使用。

  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社会单元,通过网络汇集作用,形成集体智慧,充满活力、个性化和高社会的地方,不仅发生在教师和学校,终身、全面、按需获得。

  虚实结合在一起,虚拟弹性智慧学习环境,是今后学校和教育系统发展的基本趋势。

  学习形态会越来越泛在化
  我们的学习环境正在走向智慧化。智慧学习环境里,我们的学习形态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们的学习形态会越来越泛在化,形成泛在学习新形态。

  随着技术进步,移动设备情境感知能力,将会越来越强大,将集成更多的传感器、探测器、采集器,通过电子化的卫星感知设备,捕获用户、设备、场所、问题、应对策略方法等真实世界的信息,以及我们将所处环境中各种人类感官不能直接感受到信息,采集到方寸之间的移动设备中,进入数字的虚拟世界中,经过计算、处理,变成我们的人类学习、决策的参考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虚拟世界、现实世界学习来增强人的学习能力。

  泛在示范云端一体智能技术,普适技术发展,将对学习产生重大影响,朝着情境感知的智能学习迈进,未来学校、图书馆、教室、博物馆,都能自动发射自身信息,每个学习者沉浸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交织信息生态环境之中。通过情境感知的移动设备,我们学习者可以轻松地感知被获取对象的详细信息,穿戴设备或者其他设备,提供新的虚拟、现实交织在一起的学习空间,利用位置跟踪,参与者身临其境,沉浸其中感觉。无处不在的网络,利用实践社区、社会过程内化、参与共同活动来实现社会学习。

  最好的技术是消失在生活当中的技术,最好的学习是什么?跟我们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最好的学习是跟我们生活交织在一起,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按需供给学习。泛在学习强调,学习者关注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本身,不是外维的学习工具、环境因素。技术对于人而言是外围角色,不会让学习者注意到,技术成为一种自然存在,不再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担,不是为技术而技术,用技术积极学习,只要关注学习技术成为自然支撑东西,成为环境当中的东西,自然而然东西,不需要花很大力气掌握的东西。

  泛在学习哪些核心特征?泛在性、情境性、适应性、连续性、社会性、连接性,展示学习方式多样性、多样化,以及未来智能学习环境下学习特点。

  泛在性:学习将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可以发生在教室、社区、车上、家里,对于学习者来说,满足学习者实时可学要求。欧洲做了实验,博物馆参观,展品里设一些二维码,学生拿着手机、平板一照,除了看到实际展品以外,知道展品背后的详细信息,玛雅金字塔,什么时候照,可以采集,带回家,进行探究学习。美国一个老师把一个地质公园,布了无线热点,让学生沿着地质公园考察,走到这个树上看到猛犸象,走到那个地方看到健齿龙,可以看到翼龙,像侏罗纪公园探索一样,真实环境变成可以探究学习环境。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各种各样随时随地学习。

  连续性:嵌入式学习,融合公众生活和网络之中,无处不在,无法觉察学习存在,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相联合,个人学习、社群学习相融合,课堂学习、网络学习优势互补,融合学习形式。泛在学习是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连续统一体,跨情境边界。在课堂上学,课外学,虽然情境不一样,但是学的内容是连续、连贯,跨情境边界,既有正式学习特征,又能支持学校外非正式学习。工作、生活、社交非正式学习之中,学习形式。泛在学习基于学习自身需求,获得能够利用到现实当中知识,因时因地发生,自我导向过程,学习者需要,为他们提供知识,无论他们存在什么样的场所。

  社会性:成为学习一种内在本质书写,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能力以及社会化毕竟途径。学习过程当中,通过构建社会认知网络,促进学习者学习,同时构建社会认知网络,也成为学习的认知目标,构建社会认知网络不仅是一种辅助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成为学习的重要目的。

  情境性:情境是整个学习当中重要的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受到具体情境特征影响,情境不同,产生学习也不同,只有学习被镶嵌运用在知识情境当中,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情境学习强调知识是学习者透过与学习环境互动产物,不是老师传授而来产物。知识本质上受学习活动、社会脉络、文化影响。高级的学习技能获得,需要将知识进行情境化应用的能力,同时理解和辨识不同情境知识表现,能够跟知识所处背景,信息联系上下文,辨识知识本质,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建构主义,对学习者个体建构不同,泛在学习将关注焦点由学习者本身转到整个学习情境,学习者所处的情境网络,其中的学习网络,协助支持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关键所在。

  连接性:学习是共享和构建个体认知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过程,个人知识组成了内部认知网络,学习空间中的情境问题与其他学习者构成社会认知网络,学习者在情境交互过程当中,完善和改进自己个人认知网络,同时构成社会认知网络的一部分,分享和构建了社会认知网络,头脑有内部知识结构,网络游外部知识结构,学习是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连接过程,连接越多,转化越多,学习能力越强。泛在学习强调,知识内部网络、外部网络连接整合。

  泛在学习核心特征,学习经验在不同情境构成的智能学习空间得以延续,智能、无缝的学习空间,学习者只要对情境具有好奇心,可以进行学习,个人移动设备作为媒介,学生可以轻松快速从一个情境切换到另外一个情境。知识获得主要交互活动、情境、文化影响,建构主义对学习者个体知识建构的强调不同,泛在学习关注焦点,由学习者本身转至整个学习情境,学习者所处的情境网络以及其中的学习活动,是协助并支持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情境认知是泛在认知的核心理论基础。突出特点将个体认知置于更大的物理、社会情景、情感认知当中。

  当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进行情境感知,通过终端设备内容转码,发到云平台,感知学习者需求,推送最合适的资源、最合适的学习服务,以及学习内容背后的人际网络。这是泛在学习的基本框架,基本框架里面哪些核心技术,情境感知技术、转码技术、认知模型、大数据分析、学习活动序列技术、学习内容推介技术等等,目前智能化云平台演化基本路径,实现真正的智能化,一定要在情景感知、语义推介、学习服务表征、学习内容推介、专家推介等等,才能做到真正智能化云平台。

文章内容来源于2016年云智能教育论坛,该论坛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中关村慧学云智能文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主办,分豆教育产业研究院承办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