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分享

你所见过的“微课”其实都不叫微课


微课

  我们先来谈一下“微课”。

  许多朋友应该知道我已对“企业MOOC”相关议题发表过若干拙文及演讲,也在很多场次的课程中分享过“微课是个”点”,翻转课堂是个”线”,慕课是个”面””的说法。从表面上看来,微课和慕课不都是个“课”吗?视频、互动、讨论等等,从技术来看,不论微课或慕课,基本都可以实现,两者之间只是形式和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但事实是如此吗?我看了很多国内一些“微课”的内容,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微课件”,或更直白的说,其实就是个“短视频”而已,基本上还称不上“课程”的层次。在欧美,微课也常被称为 “Bite-sized Learning” --- 一口就可以吃下去的学习 --- 形容得还挺贴切的。不过这不代表制作微课就是用3-5 分钟 “短视频”来制作 “一整门课程”。事实上,一个微课的短视频只是一个”知识点”的呈现,整门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与内涵,是不可能在 3-5 分钟之内被完全消化与吸收的。


 
    那么一门好的微课应该呈现什么样貌呢?

  若从面授课程的形式来说,我认为目前最成功的面授“微课”莫过于 TED 了。相较于传统课堂一节课大概要 40~50分钟的长度,TED 短短 18 分钟之内的演讲,不仅仅能够阐述完整的观念,更有许多启迪心灵或感动人心的理念被广泛传播,其影响力可谓全球无远弗届;若从线上课程的形式来说,我认为最经典的“微课”则非可汗学院莫属了。可汗学院的每一个短视频都非常地简洁俐落精彩,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如行云流水,决不不拖泥带水。

  不过即使如此,我个人还是认为,TED和可汗学院每一则单独的演讲和短视频,仍只是个精彩“微课件”而已。但是,当这许多的“微课件”被有系统、有组织、有次序的学习路径衔接起来,并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及学习架构时,那就会形成一门非常棒的“微课程”了 !

  从事eLearning 工作年资比较久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早期我们在探讨 LCMS (学习内容管理系统)时,有个名词叫做 “Learning Object” (学习元件),说穿了,现在我们所制作的每一个“微课件”其实就如同当年所谈的“Learning Object学习元件”,就像一块块 LEGO 积木一样,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路径被有效组合,进而形成一个可大可小的完整课程架构。

  由这个观点来看,我们在一门课程的展现形式上,每一个知识点,其实都可以用不同的手段和不同形式来呈现,除了短视频之外,讨论、互动、提问、测验等等,都是我们的 LEGO 积木,每一块积木,有不同功能和特性,都可以运用不同的媒体和方法,要能够有效地拼装组合,才能组建出一个完美的课程作品。如果你企图将所有的学习元素通通硬塞在一个短视频中,那就好比想在一块小小的 LEGO 积木上雕琢出一件旷世巨作,只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

知识点
  
  接着我们再来谈谈“知识点”。

  现在大家都已经了解,不论是微课或慕课,每一段视频的时间不能太长,MIT 的说法是不要超过 6 分钟,很多人觉得只要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将视频内容切割分段,就可以实现“碎片化学习”的目标 ---- 但我看来,很多“碎片化学习”最后都成了“支离破碎难以学习”的惨状。

  其实“知识点”的分段重点不在于时间 (当然也不能太长),而是知识内容的有效呈现。因为从时间点来分割视频的拍摄或后制,技术上一点都不难,难的是你要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具体有效的呈现每一个知识点应该要达成的任务。

  我曾在之前有关企业MOOC的演讲中发表过关于“知识点”的设计观念,基本上也一样适用于微课的制作与设计。从学习效果来看,我们可以将知识点要达成的任务简单分为 : Knowlede 知识、Skill 技能、Attitude 态度这三种类型。

从“Knowledge知识”的面向来看,又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 :

  (1) Know it 知道 : 学员能够知晓某项名词或观念的意义与具体内涵。

  (2) Remember it 记忆 : 学员能够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背诵或重复所学到的内容。

  (3) Realize it 理解 : 学员能运用所学习到的某个观念或知识解释真实世界的状况。

  (4) Inspire it 启发 : 学员能对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产生想要进一步探索新知或进一步发掘更深层次的渴望。


从“Skill 技能”的面向来看,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 :

  (1) Can do it : 学员能自行操作或执行所学习到的内容。

  (2) Can Apply it : 学员能自行应用所学到的技能在真实世界中的情境。

  (3) Can Solve Problem : 学员能运用所学习到技能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

  (4) Can Innovate it : 学员能将所学习到的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或改良。

从“Attitude 态度”的面向来看,也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 :

  (1) Participation : 学员能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

  (2) Sharing : 学员能乐于分享所学习到的内容。

  (3) Collaboration : 学员能与同侪及同学共同协作完成各种学习活动。

  (4) Presentation : 学员能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或技能完整呈现其学习成果。

  当设计微课时,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设计,运用这三个面向及其四个层次来思考,就会非常清晰。接着要评估的问题时,究竟运用什么样媒体或工具来达成每一个知识点的预期学习效果?是视频?音频?动画?PDF电子书?PPT?网址连结?还是讨论群?每一个知识点务必轻薄短小,言简意赅,而且必须前后连贯,考量在手机屏幕上的呈现效果使其最佳化,而不是为了碎片化而碎片化。

iPad
  
  最后我们谈一谈iPad。

  虽然Android 系统也有很棒的平板电脑,但我必须承认,我个人还是比较偏好使用 APPLE iOS 系统,iPad 早已成为我个人的移动化学习、 移动化工作、移动化创作时不可或缺的最爱了。

  对于一位专业的知识工作者及教育培训工作者来说, APPLE 的 App Store 上有许许多多非常专业 (或有趣) 的教学应用 App,都是非常棒的微课慕课创作神器。例如我在课程中将会介绍的 Showme、Doceri、Explain Everything等等非常好用的白板App,你可以很容易就制作出类似可汗学院风格的手写视频教材、或是用 Tellagami 这类有趣的互动角色App 来增加教学时的趣味型、还有在 iPad 上就可以制作及剪接高质量视频的 iMovie、以及简简单单就能让你制作多媒体互动式电子书的iBook、如果你想讲解书本上的内容,也有能让你轻松扫描纸本书成为 PDF 电子书的App、甚至是只要用 iPhone 或 iPad 就可以拍摄出电视广告片品质的 Filmic….等等,免费付费应有尽有,多采多姿任君选择。

  其实上述每一项 App 我都把玩了好一段时间,前几个月我特别挑选了几个国内的MOOC平台,试着在“顶你学堂”及“网易云课堂”上开设了“企业MOOC成功案例剖析”的课程试试身手,其中绝大多数的内容就是我用 iPad 上的这几个 App 神器制作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平台上参考一下制作出来的效果。


结语
  
  虽然打从第一代 iPad 开始我就是个 iPad 重度使用者,但至今我仍然每天都有许多新奇有趣的新发现,每当有新的教学应用类App上架时,往往就会连续兴奋好几天,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迫不急待地想要用来制作看看微课或是慕课教材,有时候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了“iPad成瘾症”了?

  当然,本文中所提及的几点想法,例如知识点的三个面向及其四个层次,还有关于微课设计的正确思维等等,其实没有什么伟大的学术理论基础,主要是我总结了这几个月所累积的许多失败经验而来的心得,因为我也曾经迷失在视频制作、追求特效、过于追求科技、不知如何碎片化等等困惑当中,这门课程或许可以算是我闭关一段时间之后的研究成果发表会吧。

文章来源:蚂蚁e学,作者,廖肇宏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