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

何克抗教授关于“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的6篇文章:《教育行者 学术常青》何克抗论文集选第二部分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引言: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廿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信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发表期刊:连载于《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1997年第4期、1998年第1期

  

  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

  文章框架:一、教学设计与教学系统开发;二、以“教”为中心的ID理论的发展;三、以“学”为中心的ID理论的发展;四、教学设计自动化研究的发展

  发表期刊:《电化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第3期、第4期

  

  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虽然是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学者奠定,但是这种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流行,并产生日益扩大的影响,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而且一般公认,建构主义之所以在当代兴起是和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逐步普及密切相关。正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使之得以实现,才使建构主义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可以说,建构主义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支持。反过来,当代的“网络教育”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所以在全球范围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也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分不开。特别是在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即有多媒体或网络技术的支持,或是同时有这两种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确实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恰恰是21世纪人才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这点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即从建构主义开始兴起到它达到鼎盛时期,西方学者(包括国内部分学者)对建构主义一般都积极倡导,广泛赞扬并大力支持。应该说,这种态度基本上没有错,至少出发点是为了使创新人才能够更多、更有效地得到培养。但是随着国际教育技术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对Blending Learning新含义的认同,在西方(尤其在美国)教育界,近年来从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层主管到一般学者乃至教师中间发出了一种关于建构主义的不和谐之音(而在此之前,对于建构主义,我们从西方,尤其是从美国听到的往往都是一片溢美之词)——开始时是有些不同意见或颇有微词,以后则发展成愈来愈尖锐的批评。对于这种变化,我国学者也很快有所反应:表示赞同者有之,感到困惑者有之,而更多的学者则借此机会,对近10年来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更冷静的观察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认为后一种态度是比较正确的,我们确实应该利用当前国内外教育思想观念大变革的时机,联系近年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发展的现实,对建构主义作一番认真的反思。以便清醒头脑,提高认识,从而更自觉地投身于今后的教育改革实践,更积极、主动地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为了对建构主义进行反思,至少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到底是“主观主义”的还是“主客观相统一”?以及,当前是否还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发表期刊:《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7期

  

  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

  摘要:本文在分析“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系统方法特征的基础上,就“老三论”对教学设计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支持、如何运用“新三论”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以及当前学术界在运用“新三论”建构新一代教学设计理论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等三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教学设计;混沌教学设计;系统方法特征;新三论;耗散结构;协同学;超循环

  发表期刊:《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1期

  

  对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大辩论的述评

  摘要:近年来,在美国教育学界、心理学界爆发的一场关于“建构主义教学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大辩论。本文从大辩论的背景、基本内容、提供的有益借鉴和取得的共识与存在的缺陷等四个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对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给出了比较客观的评论。作者特别强调指出:在这次大辩论中,支持和反对建构主义观点的双方学者,似乎都是把自己关注的焦点完全放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而极少、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哲学基础这类更高层次、更为核心的问题。 这样的辩论,只是就事论事,很难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本次大辩论留下的最大缺陷与遗憾。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 最低限度教学指导; 直接教学; 教育思想; 哲学基础; 教学设计

  发表期刊:《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2000年以来教学设计的新发展

                                                              ——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四版)》的学习与思考之一

  摘要: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编撰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简称《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2008年发行的第三版和2014年发行的第四版,由于主编及撰写团队的阵容强大,其内容更具创新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手册》第四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哪些亮点使我们最受启迪与教育,然后,着重对第8章关于“2000年以来技术和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的主要内容作了较深入的剖析与阐述。

  关键词:教育传播与技术(AECT); 教学设计; 讯息设计; 学习环境; 模拟

  发表期刊:《开放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附件:《教育行者 学术常青》何克抗论文选集 第二部分 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点击链接查看下载全文)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沙河西三路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G区3号楼4-5层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邮编:102206    电话:010-56444401、010-56444402、010-56444403(双师服务答疑专线)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    国内合作邮箱:gjjdwhz@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