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北京“深综改”瞄准学生实际获得感|热点
2014年以来,北京市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学科教学改进、中高考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等方面,整体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和刚刚发布的《北京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形成了一个以中高考考试和招生录取为龙头的环环相扣的改革链条。
关键词:学生实际获得感
整体而言,北京市此次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简称“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在于促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要以创新促绿色发展。其最终指向育人理念的重大转变。
——李奕(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由管理评价导向向服务支撑导向的转变
未来高中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其除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鉴定衡量外,还承载着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发展的功能。
我们既要关注中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教育价值取向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链条上的衔接与一致,如从鼓励全优到鼓励个性差异;同时也要关注高考的变化,因为学生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消费和依赖是在高考较量中凸显自己的优势。
这就要求考试命题能够有利于让学生发挥爱好特长、服务于学生的优势展现,兼顾题目的开放性、延展性、时代性、基础性。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以及学校治理方式上。
更加开放、多元、灵活、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和学校治理,将是服务于学生成长的助力器,而不仅仅是单纯达标的“容器”,学校自然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乐园。
由单一学科导向向学生核心素养导向转变
教师、班主任的视野中不能仅仅是学科、成绩,要从“善于加工学科成绩”转变为“善于发现学生优势”;要从“善于教授学科知识”转变为“善于引导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要从“计较分”转变为“在意人”。
在考试命题中,我们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成长的总目标结合起来,在素材选用、价值观立意和试卷整体风貌上体现正能量,阳光向上、有情感。
我们要在材料选用、情境创设、设问方法、难度梯度、卷面结构、答案设计、图文配比等方面进行整体考量,要让不同的学生“消费”题目时得到同样的满足。
由封闭目标导向向开放发展目标导向的转变
学校要从注重班级整体成绩和平均分,向关注每个学生个性成长转变;要从只重视阶段升学目标,向关注学生适应性和一贯性的成长转变。在考试评价中,更要体现三个变化。
1.我们在题目的可选择、答案的开放性和选项分级赋分的基础上,要尝试多种解决方案,丰富考的方式。不能把学生思路固化到做题上,要让学生回答解决问题的思路,考查其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2.我们要关注题目内涵的变化。要考出学生的发展性思维,考查理解的深度。
3.我们要把学生的基础和12年的积累考出来。考查基础知识的扎实、宽厚;要用简单的题目传递“宽”和“广”的导向。
此次以考试和评价作为切入点来带动基础教育整体改革,旨在真正尊重教师和家长的消费习惯,在考试供给侧给不同类型的孩子都有发挥的空间,使不同学生都有增量。
总体来说,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希望聚焦和服务于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实际获得,扩大广义教育资源供给,支持和引导学生在本地完成15年基础教育,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文/李奕(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
(内容来源《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图片来源网络)